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岩 乔思蕊
万里黄河东入海,左右逢源纳百川。《庄子·秋水》有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众多支流的汇入,最终成就了黄河的雄壮。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提出“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而支流与干流交汇之处,生态环境尤为独特和敏感,需要更好地治理和保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黄河流经河南8市28县,总长711公里,其间所接纳的支流虽然有限,但郑州境内的伊洛河、三门峡境内的好阳河、焦作境内的沁河、濮阳境内的金堤河等,它们汇入黄河的地方,也颇具特色,而近些年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是黄河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今天,大河报·豫视频推出系列策划——“入河口”的第三篇,以此为切口,关注黄河生态的改变和国家战略的落实。
沁河入黄口附近景观(冯小敏 摄影)
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曾经水患频发、臭气弥漫、鱼虾罕见的“小黄河”沁河,如今“一湾清水向南流 两行白鹭绕岸飞”,鱼虾成群,景美水安,泽润怀川,成就了一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乐章。
●从“小黄河”到“后花园”
寒露时节,位于黄河北岸的武陟县北郭乡的方陵村,显得尤为宁静。和煦的阳光,映照在村旁,碧水云天,水天一色,宛若一幅绝美的画卷。
这里,是少为人知的沁河入黄处。清凌凌的沁河水,与浑厚的黄河水,水乳交融,滚滚向前,冲向远方。
作为黄河下游最重要的一条支流,沁河用自己超过10亿立方米的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武陟小董站)源源不断汇入黄河,为母亲河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默默付出。
谁能想到,历史上,包括近几年,沁河因自身的独特地形地貌、水文特征,也曾多次发生水患,被称为“小黄河”,是黄河众多支流中唯一被纳入国家统一治理的河流,历史上曾多次改道,但在固若金汤的堤防、众志成城的坚守之下,如今沁河安澜,有惊无险。
武陟县第一黄河河务局有关人士介绍,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切穿太行山,自晋城市泽州县的拴驴泉进入河南省,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南流入黄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洪水来源区之一。
“与黄河类似,流经冲积平原的沁河也是‘地上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但随着全长150多公里的沁河大堤的修筑,沁河水患得到有效控制。”上述人士说。
沁河沿岸美景如画(冯小敏 摄影)
资料显示,沁河流域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而据调查考证,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如今的沁河两岸,有了沁河水的滋润、灌溉,不仅已经成为焦作市农业、工业、文旅业发展的强势区域,而且业已成为市民周末休憩游玩的乐园。
●从“酱油河”到“鹭鸟集”
伴随着水患得到有效治理,沁河水质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水清林茂,鸟语花香,演绎着水生态嬗变佳话。
在武陟县西陶镇北阳村段的沁河,清澈的河水哗哗流淌,形成武陟版“壶口瀑布”美景,是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 “以前,河水黑乎乎的,鸟儿也飞走了。现在水清了,生态也恢复了,大家都喜欢到这儿来玩了。”附近村民赵森林说。
如今,在位于武陟县人民胜利渠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数据目前已经实现了实时传输。
武陟县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沁河渠首省控断面年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已经由最差时的劣五类达到二类水标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21.11、54.97、58.22个百分点,水质指数改善48.64个百分点,沁河武陟渠首监测站还被评为“全国最美水质监测站”。
沁河两岸,美景如画(徐宏星 摄影)
沁河水质提升的背后,还有一段“说了算 定了干 再大困难也不变”的不同寻常的焦作治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沁河两岸“五小”企业快速发展,污染逐渐加剧。多年来,武陟县逐步取缔沁河、蟒沁河流域污染企业100多家,投入治理经费数亿元。为保证一河清水送黄河,焦作市更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投入整治沁河“四乱”。
2019年以来,武陟县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全面开展黄(沁)河“清四乱”专项行动,重点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清理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影响大、社会反响强烈的重大案件,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武陟县相关负责人讲,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擘画黄河生态蓝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已新增国土绿化面积4800亩以上。
沁河水美,白鹭翔集(武陟县委宣传部供图)
同时,该县河务部门不断绿化、美化、亮化黄河防洪工程,注重加强水利工程绿化涵养带建设,近三年借助坝顶、柳荫地、淤区等高标准种植绿化苗木10万余株;高标准建设生态防护工程,年度养护和补植草皮232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防洪工程生态环境。
作为武陟县在黄河滩区重点打造的一条生态旅游通道,王园公路单侧设计各5米绿化平台,种植有垂柳、木槿、金叶榆、小叶女贞球等,打造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绿色生态廊道。
沁河水美,白鹭翔集(武陟县委宣传部供图)
依托王园公路,武陟县着力打造黄河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带,高标准谋划建设黄河湿地、百姓梨园、黄河龙泽园、千亩核桃园、休闲驿站等27个节点游园,串联沿线特色园区和乡村,将王园线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休闲观光带、滨河旅游带。水清了,景美了。
如今,沁河不少河段“一曲清水向东流、两行白鹭绕岸飞”的美好生态画卷,已是常态。
●从“沁园春”到“金腰带”
全长485公里、流经河南150多公里的沁河,流域之内土地肥沃,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之地。
焦作市文联相关人士讲,在河南省境内,沁河水在济源冲出了丰稔肥沃的冲积扇平原,距五龙口东南两公里,沁河南岸有一台地,人称“沁台”。有史以来,洪水泛滥均未殃及。考古发现,这里有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地面灰层堆积3米左右,多有史前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因沁水公主园而得名的《沁园春》词牌,更是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标签。沁水公主园遗址就在沁河北岸(五龙口景区内有“太子沟”“娘娘洞”等景点)。
沁河两岸,未来可期(徐宏星 摄影)
焦作本地有不少坊间流传,三国时期,司马懿要从山西调运粮草兵士到京都洛阳。山西与洛阳之间有太行山阻隔,唯一可供选择的只有沁河河谷。沁河有水,却无法行船,只好在崖壁之上依崖凿孔,插梁架板,修筑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栈道。
这里的沁河古栈道在济源境内长达36公里,大致可分为马鞍山区、张庄对岸区、司马懿藏兵洞区、和滩区、1号石门区、紫柏滩区等6个文物保护区,栈道壁孔多达140余处。也许是为了纪念司马懿开凿沁河栈道之功,在马鞍山区古栈道石崖上,离沁河水面10米处刻有一尊司马懿石像。
此外,这里还有司马懿藏兵洞、司马懿钓鱼台等遗迹。在沁水湾附近的两岸流域,还留存有化城寺遗址、枋岩书法遗存、裴休洞、裴休祖茔、荆浩墓、盘谷寺、袁公祠等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有了沁河这条“文化+生态”融合而成的“金腰带”,沁河流经的济源、沁阳、博爱、温县、武陟不仅实现了文旅业的快速兴起,更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近年来的发展引人瞩目。
未来的沁河,在国家黄河生态发展战略加持之下,相信一定会带来更多福音!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