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仓遗址在此
老辈人常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民以食为天,皇帝照样得吃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皇家粮仓在哪里?京畿要地。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亦是很多王朝的皇家粮仓、国家粮仓所在地。“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旧址,就在今瀍河区古仓街一带。
古仓街的街名就源于古代的粮仓。这条老街巷位于玄武门大街北边,巷口斜对着安喜门,巷内摊铺林立,生活气息浓郁。
看见北关市场的大牌子了吗?对,从这儿往巷子深处走,过了铁路涵洞,往西边坡上一拐,含嘉仓遗址就在一段废弃的铁轨旁边。
运河北岸,挖窖囤粮
夏忙时节,洛阳乡间收麦、种蜀黍,忙碌得很。古时候,农户收了麦得给朝廷交粮。
古仓街临近洛河、瀍河,南边不远处就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码头,漕运便利。家住此地的老人们说,这里不仅是含嘉仓遗址所在地,也是东周时期的洛阳商贸中心,明代的仓场衙门(一说镇仓衙门)也位于此处。
含嘉仓是隋唐时期的大型国家粮仓,可为全洛阳城供粮。含嘉仓遗址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书》记载,隋炀帝一上台就着手迁都,调拨百万民工,在洛阳紧锣密鼓地营建新城,开凿大运河,并在河道旁建造国家粮仓——含嘉仓、回洛仓,号令全国各地往洛阳交粮。
为了运输粮草物资,河工们以洛阳为中心,打通南北河道,织就一张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含嘉仓和回洛仓建于公元605年,位于洛阳城郊邙山南麓,地势高,土层厚,坡度小,光照足,且濒临大运河河道,漕运方便,很适宜筑窖储粮。
古人挖粮窖的技术很先进:先在地上挖一个巨型环形基槽,夯打结实,再在槽内挖一个口大底小的缸形仓窖;然后拍打窖壁,火烤壁面,使之干燥,之后在壁面上涂抹一层青膏泥防渗漏,最后再铺一层木板、一层竹席,撒上一层糠。如此处理过的仓窖,防水防潮防塌方,干燥而坚固,粮食放进去经年累月不腐坏。
各地的运粮船经过大运河驶进洛河码头,将粮食分装到小船上,经漕渠拉到仓城,再通过运粮车分到各个仓窖存储。
公元606年,隋炀帝率领臣子及百姓迁都洛阳,本指望隋王朝千秋不倒,可他急功近利,龙椅还没坐稳就挖空粮仓四处征战,搞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以瓦岗军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围攻洛城。公元618年,隋朝灭亡。
仓城在此,口粮无忧
古仓街一带流传着瓦岗军攻城的传说。
相传,因为回洛仓离大运河码头更近,运粮更方便,隋朝的粮食大都储存在城外的回洛仓。这直接导致了战乱时期的“粮食危机”——隋末,李密率瓦岗军攻占回洛仓,断了城内口粮。农民军衣衫褴褛,李密甚至跟隋将王世充达成协议,用粮食换衣服。
国家粮仓设在城外太不安全,唐代统治者吸取教训,把紧邻皇宫的含嘉仓扩建为主要粮仓,全国各地的粮食,通过大运河漕渠集中到洛阳统一存储。
盛唐时期的含嘉仓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国家粮仓。每个仓窖可储存几十万斤粮食,整个仓城数百座仓窖,储粮约占全国储粮的一半,不但可供全洛阳人食用,还可应对各地赈灾需求。陕西闹饥荒,长安的粮食不够吃,皇帝常领着大臣们来东都洛阳吃饭。
女皇武则天执政时期,下令在神都洛阳建设超级物流港口——新潭,供各地货船停泊。当时的洛阳是国际大都会,商业繁荣,漕运发达,港口舟船数以万计,码头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水路通,财路通。洛阳既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城内有北市、南市、西市三个超级商圈。古仓街旁的北关市场,就位于隋唐北市遗址区。一千多年前,这里中外客商扎堆,热闹非凡,彩帛行、丝行、香行、骡马行、菜店、酒肆、书肆应有尽有,珍奇货物堆积如山,是名噪全国的“网红打卡地”。
南宋往后,洛阳不再是全国政治中心,漕运衰微,昔日仓窖渐渐被风沙、淤泥填平,深埋地下。
近年来,洛阳建成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洛阳仓窖博物馆,保护性展示古代的仓窖遗址。含嘉仓遗址是隋唐大运河漕运兴衰、古代粮食储备情况的实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因为这个亮点的存在,古仓街多了几许人文气息。历史爱好者行游洛城,多半要到这条街走一走。都到曾经的“国家粮仓”了,别忘了买俩油酥饼尝尝——古仓街的油酥饼鲜香酥脆,可谓洛城一绝!(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