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施一公在演讲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逸菲/文 记者 宋亚猛 李骋宇/图
(资料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回河南了。
4月17日,他带着西湖大学“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和一本《自我突围》的新书,走到郑州的学子中。他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将科学的种子,种在更多少年的心间。
我们总得做些事情
4月17日,施一公携新书和“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来到郑州外国语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向众学子阐释科学的魅力。
施一公用一张151年前的老照片,揭开了我国近现代有志向的年轻人,在战火纷飞中,学习科学,寻求救国之道的历史。
时移世易,151年后的今天,同学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他们生在和平年代,对于先人远渡重洋、历尽千辛只为求学的历史并不可能感同身受。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提升,学术交流早已非难事。
但追求科学的精神,步履不停,求进不止。
施一公眼中的科学,存在于你我之间,只待有心人发现,“想要成为一位科学家,要养成勤学好问的思维,要通过观察、动手,通过实验测试、记录、分析来了解世界。”
“生活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总得做些事情。”施一公说,如果能在研究科学中,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发现,作为一个人,能留下一个印记,应该是最浪漫的事。
要为我们驻马店人争光
两岁半,父母工作调动,施一公从郑州来到驻马店市汝南县。父亲生长在江苏、上海等地,母亲祖籍江苏丹阳,家里说话充满“南腔北调”。
很快,施一公就与小伙伴打成了一片。他在驻马店的生活快乐美好,物质条件贫瘠,想吃甜的,同学们放学后,五个人凑五分钱,买根学校门口的甜秆儿,分成五段吸着吃。
小学三年级,学校带领他们参观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乡驻马店确山。他听老师讲述杨靖宇被劝降时宁死不屈的话语和精神,一种敬佩的感情在体内燃烧,“人活一口气,我佩服他!”
一位教常识的老师的话,给施一公心中想要为国“做些什么”的火种添了一把柴。
常识老师个字很高,身材清瘦,他很喜欢施一公。13岁,施一公要回到郑州上初中,常识老师对他说:“施一公,你长大了,可得为我们驻马店人争光。”
不怕挫折,大不了卷土重来
目前,西湖大学聚拢了179名世界级科学家,他们在100多个研究方向上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直到今天,西湖大学的规模只有我的母校——清华大学百分之三那么大,人数很少,不到3000人,但校内的科学研究,大部分走在前面。”施一公说,2023年,还有90位本科生会加入西湖大学,“我相信他们能在这所小而精的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也希望你们成为未来的一员。”
筹办西湖大学从萌生想法、通过审批到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历了很多困难。
施一公经常往返于杭州和北京之间,对学校管理、捐赠募集、科学研究、带领团队方面付出精力和努力。
“我崩溃过数次,情绪的崩塌只在一念之间。”施一公说,但前路再难,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都会努力收拾好心情,卷土重来。”
这与施一公对待科学和理想的精神高度一致。施一公说,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以慰藉、获得无穷力量的源泉。
“我会在遭遇坎坷时,想到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一些人、一些事:我此生最崇拜的父亲、那位让我给驻马店争光的常识老师、希望我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同窗……他们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施一公说。
对话施一公:如何做到大器晚成
4月17日中午,施一公接受了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的提问。
在对郑州外国语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生们的演讲中,施一公提到,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学好科学,走近科学,用科学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少年们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走近科学,在不同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可对于社会中已经工作的普通“大多数”呢?对于很多开窍晚,条件又不太好,但很想大器晚成的中青年来说,还能怎么做?
“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家庭环境。”施一公说,“没有一个公式,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但施一公说,有一点很重要,“只要有理想,不放弃,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指经历小学到大学以及后续的系统学习,但多少人能做到?我觉得很少很少。”施一公说,“可退一步讲,不管你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后,若想继续追求,又有什么不可以?”
施一公说,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希望大家要始终拥有梦想,“你一定要去追求自己最想做的事,让兴趣成为内驱力,坚定且坚持做下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