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翻汤
(相关资料图)
舌尖上的美味比拼,谁能代表洛阳美食“出战”?有人说,是大街小巷的牛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也有人说,是以牡丹燕菜为代表的洛阳水席;还有人说,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洛宁蒸肉、新安烫面角、西工小街锅贴、汝阳蔡店卤肉等。
“洛阳味道”是一种什么味道?如何让游客既吃出“烟火气”也品出“文化味”?连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直相关委局、市餐饮企业、市餐饮协会等负责人进行了新一轮论证探讨,从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到沉下去调研栾川原生态食材保护,再到召开座谈会讨论“洛阳菜”的传承与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洛阳菜’,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需要,是重振洛阳辉煌的必然要求,也是拉长旅游链条、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美誉度、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强调,要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作为传承创新“洛阳菜”的初心,让“洛阳味道”走向全国、香飘万里。
有名,这道菜还得够硬
中华厨祖伊尹生于洛阳、武则天品水席宴、洛宁蒸肉传自宋代、新安烫面角开店逾百年……洛阳的美食文化,有帝王将相的历史典故,也有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每道美食的来历、传说更是天然“增味剂”,每每勾起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河洛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对传统菜品的传承弘扬创新,让更多游客爱上洛阳美食,是洛阳餐饮人的使命和担当。”某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铄沁说,深入挖掘老字号和非遗美食资源,该企业创新推出了新派水席,受到了本地消费者和外来游客的一致好评。
“洛阳人出去吃饭,常说要点一个‘硬菜’,可我们‘洛阳菜’名头很响,却还不够‘硬’”,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卫正欣建议有关部门组织餐饮技术骨干,对洛阳传统美食进行挖掘梳理,制定出标准菜谱,组织烹饪能手比赛,挖掘优秀餐饮人才,以“师带徒”促传帮带,开创“洛阳菜”名师流派,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加力。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建设表示,在保留非遗技艺基础上,将组织编制经典菜烹饪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明确制作工序、主辅材料标准,推进“洛阳菜”品质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饕餮盛宴”。
有料,这个味还得够正
洛宁蒸肉
“远赴人间惊鸿宴,老君山上吃泡面。可我们不能让游客到了栾川只吃泡面,还能‘一元喝鸡汤’。”提起老君山的红遍全国,栾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买勇深有感触。
合峪镇的“黑猪肉”在餐桌上一年能卖出近百万元利润;一只土鸡“飞”入餐盘中身价倍增;庙子镇的顾家豆腐插上“品牌”的翅膀……近年来,栾川县深挖本地“土”食材、“土”味道,已初步形成地方小吃20余种,释放了特色美食的消费活力,正在把网红景区的“流量”变成“留量”。
“一个城市若想靠美食出圈,有特色更要有‘味道’。”河洛餐饮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强认为,在传统的“旅游六要素”中,吃是排第一位的。洛阳食材料多量足,关键是要有好的烹饪技巧,料选海陆空,味纳天地中,要深度挖掘打造各县区的“特色味道”,开阔视野、推陈出新,精细化、品牌化,从饮食“小切口”打造提升“洛阳形象”,既让洛阳人觉得好吃,更让外来游客竖起大拇指。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市名菜名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牛恒林建议,组建成立“洛阳菜”研发中心,坚持兼容并蓄、传承融合,甄选好食材,挖掘好味道,开发研制新菜品,打造“原汁原味、咸淡相宜、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洛阳味道”。
有质,老字号还得够潮
小街天府食客熙攘
自助点餐、排队取餐、手机拍照……夜深时分,位于西工区的小街天府门前,仍是灯火璀璨、人声鼎沸。这里,已经成为洛阳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许多的外地年轻人。
餐饮老字号,是食客心目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何紧跟消费升级趋势,在传承创新中吸引更多青年目光,是老字号必须面对的课题。
“国内不少一线旅游城市致力于打造美食旅游商业街,凭借餐饮成为网红城市。”某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岳本新表示,希望洛阳针对年轻人需求,建设一条集合非遗、百年老字号的餐饮街,打造以美食美味为主导的体验式、场景化商业文化旅游街区。
“我们要在‘新’上下功夫,采用新烹饪方式进行颠覆式创新,让‘洛阳味道’融入更多多元化、年轻化元素。”汪铄沁说,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扶持重点餐饮品牌、绘制洛阳美食地图等,让来洛游客“沉浸式”体验洛阳美食。
市工信局副局长于立涛表示,预制菜是餐饮业的风口,也备受年轻人的喜爱。发展预制菜等相关产业,重塑洛阳预制菜区域品牌,形成“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营销平台+餐饮终端”多方参与的紧密联盟,才能让“洛阳味道”飘得更远。
相信不久的将来,共赴洛城“惊鸿宴”,一睹古都“盛世颜”,将成为“网红新食尚”、健康新生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郭旭光 蒋颖颖 通讯员 张艳艳 李现森)(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