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01座“馨香书坊”构成的“城市书网”,为新乡市民打造了便捷的“十分钟阅读圈”。这些城市书房各有侧重,藏书13000余册的“馨香书坊”和谐公园馆,则是以社科类为主。值得关注的是,其中7000多本藏书,都是来自于新乡日报社王高峰一人捐赠。
“‘馨香书坊’和谐公园馆的建设,我个人并没有做多少工作,是社会支持的结果。”王高峰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和谐公园馆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不少市民通过他捐赠书籍。
【“抱薪者”:书籍只有被读才有价值】
(相关资料图)
“馨香书坊”和谐公园馆紧邻新乡市政府,预设藏书20000册以上,现有藏书13000余册。由于附近机关单位众多,这部分人对于社科类的书籍有深度阅读的需求,因此该馆藏书的主题也是社科类。再细分一下,新闻类书籍是占据了一半的数量。
这座城市书房,缘何要打造成“新闻书房”呢?王高峰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讲述了其中的原委。
据了解,王高峰在新乡日报社工作。去年,王高峰到豫北某市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每到一地都要逛书店的他先后到当地的3家新华书店买书,却没有找到一本新闻类书籍,这让他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如果我们放弃了对新闻的阅读,一定程度上就是放弃了对今天和历史的阅读,也包括对这个社会的阅读。”王高峰认为,新闻类书籍就是在教我们如何读懂当下。
回到新乡的王高峰通过走访发现,市面上可供大家阅读的优质新闻书籍太少。恰逢新乡市正在重点打造“馨香书坊”,于是王高峰决定捐出自己多年的藏书,参与和谐公园馆的建设。开馆以来,和谐公园馆每天都会迎来200名左右的阅读者,最多时一天达到500余人次,200平米方米的书屋坐得满满当当。
“书籍只有被人阅读才最有价值,希望可以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更多需要阅读书籍的人一定帮助。”王高峰说,接下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书籍填充到这座书房,以更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他还计划邀请数十名作家、媒体人在该书坊分别开展十节阅读课、十节写作课和十节新闻写作课,帮助市民学会高效阅读。
【“新闻观”:每个人都要“学会”读新闻】
政府工作人员为什么要“会”读新闻?王高峰认为,用新闻的视角去观察这个社会,不仅能更清楚地听到民意,还能更好地洞察社会发展方向。
2022年新乡市GDP总量位居全省第六,GDP增速为5.3%,位列全省第一。王高峰说,用新闻的视角来看,2021年,新乡GDP总量排名第六,与排名第五的周口差额为263亿元;2022年,新乡GDP总量与第5位的周口差额缩小到150亿元。
“仅用一年时间,新乡市就缩短了113亿元的差距。试想一下,如果再有一年多的时间,新乡市是不是就可以实现全省第五的目标?”王高峰说,这就是“新闻视角”。
“材料这种文体往往难以鲜活起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像没有翅膀的鸟,而对新闻写作的借鉴,可以让材料变得更加鲜活出彩。”王高峰建议政府工作人员要多读新闻书籍,用新闻的视角和逻辑去写公文,一定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学会阅读新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王高峰说,此前谣传“2月5日新乡市开始限号”,有些市民竟然信了,就是因为缺少对最基本的新闻判断能力。谁发布的信息?什么时候发布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从新闻的角度来分析判断一下,就很容易发现这就是个谣言。
【“嗜书如命”:饿着肚子也要买书】
你身边有没有“嗜书如命”的朋友?如果你认识王高峰,或许会让你的认知提升一个高度。
在王高峰家的书房里,四面墙上的书柜都塞满了各类书籍。在书桌旁,一米多高的“书山”堆了四摞。除去他捐出去的书,目前家里的藏书大约还有4000余册。
王高峰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上大学后,每周都会逛书摊上买书。大学期间买的书大约有上千本,很多书上都会标注“公共阅读图书”字样,与大学同学共同分享。
大学毕业后,王高峰特招入伍。由于部队工作流动性强,不便携带那么多书籍,于是,他总是把书打包,将其放到亲戚家暂存,把亲戚家的阳台都填满了。据王高峰回忆,1998年9月到1999年1月,他参加了济南军区在济南市举行的大学生干部培训,只要有空就去书店买书,培训结束时他带回新乡的是整整两麻袋书,“最贵的一套书是中华古籍出版社影印版的《二十五史》,花费了当时一月工资收入的一半还多。”
“即便是饿着肚子,也要买书看。”参加工作后,王高峰几乎每个月都会拿出2000元的工资用来买书。如今,他依旧保持着每天阅读、做笔记的习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养成了每天的阅读的习惯。有时候,父子俩还会互相推荐一些书籍,分享阅读后的心得。
儿子进入高三后,王高峰坚持每天打印一篇好文章,方便儿子阅读。“读书的习惯,弱化了儿子青春期的叛逆,他没有因此失去青春的快乐,反而被赋予了成长的能量。”王高峰说。(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实习生 裴元浩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