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点,洛阳市2023“前进·杜康”新春焰火晚会首场活动将在洛龙区永通门大街天街段举行。昨天,洛报融媒以《洛阳焰火晚会举办处,在隋唐时就是“网红打卡地”》为题,介绍了有关天街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继续深入探索,了解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故事。
(资料图)
最早的宫城轴线规划,出现在洛阳
今晚8点举行的洛阳市2023“前进·杜康”新春焰火晚会活动,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被复原后,举行的又一次大型焰火活动。上一次,是在位于应天门北广场的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的录制现场。当时,洛阳城满天绚烂的烟花,拉开了央视秋晚的序幕。
说起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生与演变。大家都知道,现在洛阳有一条时代轴线,从北至南串联起洛阳火车站枢纽、周王城广场、中原明珠塔、洛阳博物馆、市党政办公楼、兴洛湖公园、洛阳龙门站综合交通枢纽、洛阳牡丹博物馆等重要地标,成为洛阳的核心地带。
而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北起邙山上清宫,南至伊阙龙门,中跨洛河,串联了玄武门、天堂、明堂、应天门、端门、天枢、天津桥、天街、定鼎门等重要建筑。
这两条轴线,一古一今,虽然相隔千余年,却在文化上一脉相承。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设就有了“轴线”的概念。不过,与后世不同的是,当时多采用的是“双轴线”的设定,即都城内存在两条平行的轴线。
比如,在夏都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二号宫殿建筑与一号宫殿建筑列于宫城东西两侧,宫殿主体建筑与院落南门和宫城南门相对,形成南北向并列的“双轴线”布局,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宫城轴线规划。
都城轴线是国家政治理念在都城建设上的反映。有专家推测,二里头遗址的“双轴线”布局,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因为国家存在两个核心,也就出现了“宫庙”并列的“双轴线”布局。
帝国时代都城中轴线在洛阳孕育
进入帝国时代,王权凌驾于神权之上,“双轴线”布局逐渐演变为“中轴线”布局。在汉魏洛阳城遗址保护展示区内,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条由阊阖门、太极殿、铜驼大街等重要遗址组成的南北向历史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王朝,经过约600年的不断发展演变,最终成为后世都城中轴线的重要源头。
有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东汉洛阳城,大朝正殿与南宫的南宫门、大城南城门—平城门形成一条南北向轴线;晚期东汉洛阳城,大朝正殿与北宫的南门、大城南城门形成一条南北向轴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以大朝正殿为基点、宫城轴线与都城轴线重合的都城中轴线。
曹魏时期,都城中轴线进一步发展成熟。随着单一宫城制和太极殿制度的确定,规划都城中轴线时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曹魏洛阳城中,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大朝正殿太极殿、宫城正门阊阖门、铜驼街、外城正门宣阳门,较此前的都城中轴线更为接近“居中”位置。
北魏洛阳城最早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中涵盖宫城、内城、郭城的“三城制”布局,其都城中轴线北起宫城,向南穿过内城、郭城,与城市的中央大道(铜驼大街)重叠,轴线两侧整齐分布着320个里坊,里坊中还设置有多个大型商业交易场所。这条明显是人为规划设计的城市中轴线,后来成为隋大兴、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源头。
隋唐两都中轴线为后世都城中轴线“打样”
对都城中轴线布局作严整的规划,到隋唐时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
隋灭北周后,在今陕西西安新建都城大兴城,由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和营造。唐仍以大兴城为都,更名长安城。这座都城呈长方形,分为外郭城、宫城和皇城,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宫城中部为太极宫,正殿太极殿位于宫殿区南部正中,与宫城南面正门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宫城的中轴线。皇城正门朱雀门,北对宫城正门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正门明德门,形成了一条串联宫城、皇城、外郭城的规模宏大的中轴线。此外,以这条中轴线为界,两侧对称分布着东市、西市和110个里坊,形成极为规整的中轴对称布局。同时期的隋唐洛阳城,也是基本一致的形制布局。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并非位于城市东西居中位置,这与当时的山川地理、宫殿方位有关。
自隋唐以后,将一座都城按照左右对称式的规划处理,从而形成一条城市中轴线,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将帝王的宫殿布置在这条轴线上,几乎成了惯例。(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