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您一路走好!”2007年,河南一村支书张同康为了带领大家致富,远赴新疆找工作,不幸猝死异乡,200多位村民含泪迎接。
关沟村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个移民村,1999年,作为当地致富能手的张同康当选了关沟村的村支书。
此时的关沟村,全村一千六百多名村民,人均耕地只有三分,这对于一辈子靠从土里刨食的农民而言,简直就是灾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有土地,就没有了命根子。年轻力壮的村民只能外出务工赚点钱补贴家用,上了年纪的老人生病了不敢去医院,硬拖着生怕治不好病还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额外造成更大的负担。
张同康脑子活,胆子大,敢想敢干。他当上村支书后,一门心思要带村民摆脱贫困现状。
张同康先是安排了村里几个人在自家厂里干活,又仔细分析了村里青壮年的现状和村庄的周边情况,得出这几条结论:
一是关沟村可用耕地较少,因此村里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
二是关沟村地处偏僻,通讯手段不发达,导致村民们获取招工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不了解外面的用工需求。
三是村民普遍贫穷,即便是知道外面有许多招工需求,也担心自己去市里万一没找到工作,这笔差旅费用难以负担,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去冒这个险。
四是村庄周围有许多废弃的土地和旧厂房,将这些土地改造成耕地,这件事从生产技术上来说对于世代农民的村民们来说算不得什么难事。
最后一点就是许多村民有想法,有闯劲,但是碍于家境贫穷,难以实施。
基于这些分析,张同康决定一条条为村民们解决问题。
首先,他自费跑到县里和市里的劳务市场和劳务部门为本村劳力们找工作,在他的积极对接下,村里先后有几百人到了烟草局、棉花厂等地工作。
同时,对于家境特别贫寒的村民,在他们外出务工之前,张同康甚至还自掏腰包给他们出路费。
他主动联系上级部门针对村庄周边的土地情况进行询问,在得到上级部门的许可后,他开始带领全村老少改造周边的旧厂房、旧宅院。
经过全村人的不懈努力,截止2005年,原本人均耕地只有三分的关沟村,新增加四五百亩的良田。
这期间,他还自费去全国各地学习考察,为本村的村民们引进新作物。
2001年,正在郑州培训学习的张同康,听说农业局的工作人员从国外进口了一批萝卜种子要做试点。
他便立刻找到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将这个试点工作揽了下来,同时他还自费买下了这批种子,分给村民们种。
结果,这个品种的萝卜成活率高,水分大,收成很好,在市场上也很畅销,就这样村民们又多了一笔收入。
许多村民表示要答谢村支书张同康,纷纷带着种子钱和自家地里的产物去张同康家送。
张同康对大家说:“乡亲们,大家都不容易,看着大家种的萝卜卖出了好价钱,这是好事!种子钱我收下了,东西大家都带回去。”
同时张同康还把村里几户特别穷的人家的种子钱给退回去了,他表示:“这次先欠着,下次再卖了钱一起给。”
2006年,张同康得知新疆阿克苏苏阿斯提村有14万亩荒地要开垦,现在正在找承包人员。他日夜驾车赶到当地,和当地的负责人洽谈,想要把这个项目承包给自己的村民来干。
12月12日,他带着村里首批25人到达苏阿斯提村开始动工,就这样边干边谈。项目谈得很顺利,他没有休息,赶在元旦前回乡继续组织村民参与项目。
1月9日,这是他一个多月来,第三次往返新疆,只不过这次他不是只身一人,他还带去了正式的承包合同和许多对美好生活满怀憧憬的村民们。
到达村子后,他又急忙安顿好一起来的乡亲们。
这么多天的奔波和高强度工作使得他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1月16日,就在他收到正式签合同的邀请后的第二天,他的身体再也扛不住了。
当急救车开到新和县医院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我们的好书记张同康就这样离开了他热爱的村民。
1月19日,关沟村全村村民在村口流涕痛哭,因为就在这一天,“咱们的好书记回家了”。
“旧村换新颜,风范记心间”,正是在张同康的带领之下,村民们经过一番努力,都过上了好日子。
脱贫攻坚路上,还有许多像他那样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好党员,我们永远感恩这些英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