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在家怎么吃?”
“万一有不良反应怎么办?”
“抗癌药不是普通药,该怎么存放?”
【资料图】
最近,随着新冠疫情在全国部分地区的反复,很多需要长期用药的肿瘤病友们,不免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和疑虑。
别着急,小编邀请河南省肿瘤医院的药学专家,贴心整理了一份“肿瘤患者居家用药指南”送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关专家
张文周 总药师 主任药师
杜 娟 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在很多人印象中,抗肿瘤药都是在医院用,以静脉输液为主,很少有带回家用的。
河南省肿瘤医院总药师张文周说,随着肿瘤精准治疗的普及,很多新型口服抗肿瘤药物上市。而且,口服的方式有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更便捷等优点,逐渐成为今后治疗的主流方法之一。
口服抗肿瘤药,这几项须注意
一、给药剂量和时机需严格遵照医嘱,准确用药
口服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剂量、用药频次及用药疗程是由临床研究反复验证得出的,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才有利于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服药时间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毒性及耐受性来制定的。另外,药物疗效也受胃肠内PH值、胃排空速度和内脏血流量等因素影响。建议按照说明书要求固定服药时间,不随意更改。如细胞毒药物替吉奥建议每日餐后服用(餐后15-30分钟),否则会降低疗效并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靶向药物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均建议随餐服用,否则会降低疗效;靶向药物厄洛替尼建议空腹服用(至少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否则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前请详细阅读说明书对服药时间的推荐。
二、服药饮水无小事,碾碎、掰开不可取
服药饮水量常规建议200ml温开水送服,避免因送服药物水量不足,而使得药物不能顺利进入胃中,长时间停留在食管引起粘膜刺激。
口服抗肿瘤药物不应碾碎、掰开服用。一方面由于药物本身及包装性质不同,碾碎、掰开会破坏药品结构,造成药效降低;另一方面,药物掰开、碾碎后在口服过程中,粉末可能接触眼睛,或经肺吸入体内,对人体产生毒性。
三、漏服药物时,补服需谨慎
居家服药期间,如果出现漏服,不必惊慌,需及时与医师或药师沟通。
不同药物,补服原则不同。有些药物漏服不可补服,但有些可以补服如奥希替尼片,固定时间每日1次给药。如忘记服药,在12小时之内,请立刻补服;如果超过12小时,无需补服,只需在第二天固定时间正常服药即可,不能加倍服药。
四、药品贮存不容忽视
1
口服抗肿瘤药物大多为遮光、阴凉、干燥处保存,部分需冰箱2-8℃保存,如苯丁酸氮芥片。
2
此类药物贮存除严格遵守说明书,还应始终远离儿童、任何家庭成员或照顾患者的护理人员或宠物。建议不要直接接触药物,药物不可随意丢弃至垃圾桶或下水道。
五、生活饮食要健康
1
为减少恶心呕吐发生,建议少量多餐,以高蛋白、易消化、高糖、少渣食物为主,如瘦肉、蛋类、河鱼等。避免高脂肪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2
避免发生潜在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多数靶向药物经过肝药酶代谢,服药期间避免食用西柚等影响肝药酶代谢的食物,防止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六、不良反应不可怕,及时就医是关键
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杜娟说,患者在居家服用抗肿瘤药物期间,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及时就医。为保障用药安全,服药期间,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还要注意这些日常护理细节
一定要加强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常清洁、多活动、不串门、不扎堆、不聚餐。
1
注意保暖,避免风寒。
2
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尽可能坐私家车,全程佩戴N95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3
乐观积极,避免恐慌或悲观,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4
从外面回家后及时换衣并置于通风处,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正确丢弃口罩、正确洗手消毒。
专家介绍
张文周
总药师
主任药师,河南省肿瘤医院总药师兼药学部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常委,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委,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常委,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省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医院协会医院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基本药物专家库成员,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省省直医疗生育保险医学专家,省执业药师工作专家,郑州市医学会医院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从事医院药学工作20余年,具有较高的药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发表SCI论文2篇,国家级论文 2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杜 娟
副主任药师
药理学硕士,临床药师,执业药师,公共营养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控员,河南省临床药师考核专家组成员,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抗肿瘤药物专业带教老师。长期从事合理用药、药物咨询工作,擅长肿瘤化疗、肿瘤靶向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癌痛治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治疗等的用药指导和不良反应处理,肿瘤治疗期间的营养支持。近5年主持省厅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中国药学会课题1项,参与课题5项,其中2项获得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责编:庞红卫
作者/编辑:李惠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