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鸟瞰 (资料图片)
“今年,我市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到全面启动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建设,目前工作进展怎么样了?”近日,有市民在洛阳网“百姓呼声”频道提出了这个问题。记者了解到,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正抓紧推进用地审批、建筑设计及筹备奠基仪式等工作。此外,今年还是汉魏洛阳城遗址发掘60周年纪念。60年来,汉魏洛阳城遗址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关资料图)
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暴风眼”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这首名诗《过故洛阳城》,正是其途经汉魏洛阳城时有感而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副队长郭晓涛说。
在郭晓涛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洛阳东十几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曾经矗立在此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如今早已化为烟云,但断断续续的古城垣、壮观的建筑基址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兴衰。伴随着60年来的考古发掘,这座深埋于黄土之下的古代都城终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观察汉魏洛阳城、研究汉魏洛阳城,是我们考量汉魏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特征的最佳着眼点。”郭晓涛说,汉魏洛阳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都城遗址,其作为都城长达500余年,承载了众多历史信息与时代记忆,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核心文明与主旨文化。
汉魏洛阳城遗址所属的历史年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在其为都城的500余年中,许多时间里中原王朝都处于一个动荡的状态。其见证了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后,形成的游牧与农耕民族大融合,并在这种大融合的洪流中促生出独特的城市文化,这种交融文化对都城营造理念,甚至在社会制度领域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彼时中原士族的南迁,华夏衣冠和礼乐文明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开始了大规模的播迁。其中,洛阳的都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方地区的都城制度。此外,在文化交流层面,汉魏洛阳城还是中国古代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域外传来的佛教完成了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本土化。“可以说,那是一个融合变幻的时代,而汉魏洛阳城正是那个急剧变幻时代的‘暴风眼’。”郭晓涛说。
汉魏洛阳城遗址内城东北城墙 (资料图片)
“天下土中”造就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首选之地
“这里自古就被称为‘天下土中’。”郭晓涛说,洛阳盆地独特的地理单元是其成为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首选之地的重要原因。
郭晓涛介绍,汉魏洛阳城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小的封闭空间,而从宏观的地理视角来看,其所处的位置正是衔接关中腹地与华北平原的要地,起到了勾连东西、转圜南北的枢纽作用。同时,汉魏洛阳城所处的三川河谷地带,周围关隘较多。这些关隘有的是天然险阻,有的是佐以人工修筑的防线,使得洛阳盆地成为山河四塞之地,在一定程度上为汉魏洛阳城提供了军事地理方面的保障。
此外,从小环境来看,汉魏洛阳城城址坐落在盆地中部、邙山脚下的高地上,地势开阔,坡度平缓。其北面以低缓的邙山作为屏障,南面是嵩山山系的马鞍山,自然水资源充沛,足以滋养本区域人群的生息。盆地里的伊、洛、瀍、涧四水密集分布,在各个小流域周边都发现了不同时期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和各类遗存。
“无论是宏观地理形势,还是微观地理特征,都足以证明汉魏洛阳城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古代人类在这里生产经营,造就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比战略地位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天下土中’的政治象征意义,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建中立极’思想的一条重要历史地理依据。”郭晓涛说。
“建中立极”在此诞生,影响后世、多地
站在阊阖门遗址前的铜驼大街上,记者看到远处的邙山连绵起伏;向洛河南岸望去,万安山山顶若隐若现。这里正是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顺着这条轴线北行,记者可以看到,太极殿遗址正被一座钢铁大棚牢固地保护着。
“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曾说,国家的核心是都城,都城的核心是宫城,宫城的核心是大朝正殿。”郭晓涛说,作为大朝正殿的太极殿,处于都城中心与主要轴线终端上最显赫的位置,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中”的传统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承。
“从阊阖门、二号宫门、三号宫门,一直到太极殿,重现了五门三朝制度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内涵——‘择中而立’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郭晓涛说,从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的形制来看,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的轴线是多重的,宫室也是多样的,这种多重轴线、多核心的布局一直延续到东汉洛阳城。到了曹魏时期,创立了以太极殿为核心的“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形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座都城中得以盛行,并对后世及东亚地区均有深远的影响。(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梁笑宇 通讯员 黄思源)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