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均发端于河南,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为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媒体、专家和学者走进考古遗迹、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机构,一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大河网讯 相信关注考古的网友都记得,2022年河南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发现的金覆面在国家文物局的发布会上引起关注,尤其是这个“金覆面”年代上更早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黄金面具。
(资料图片)
那么,你见过“陶覆面”吗?在大河村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的覆面葬中,作为特殊葬式的一种,为长方形竖穴墓坑,死者被用陶钵等器型覆盖头部,推测为逝者以陶器覆面,希望暂时将灵魂留在窍内的意思。由此可见,覆面葬早已有之。
8月8日,在大河村遗址现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倩向采访团介绍了最新考古的新发现。
除了“覆面葬”,此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了城墙、大型环壕、地震裂缝和地臼等。
大河村遗址是黄河干流一处距今6800年至3500年、历时3300余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夏、商文化遗存,见证了其间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该遗址拥有华夏民族进入文明阶段关键时期——仰韶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是黄河文化最精彩的组成部分,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据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遗址内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婚姻、家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而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上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文星象图案,则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大河村遗址经2018—2021年度系统的勘探和重点发掘,厘清了聚落功能的性质和文化面貌,发现了5000年仰韶晚期的城垣。
据吴倩介绍,该城垣跟双槐树遗址属于同时期,其走向、性质、作用对重新审视遗址在郑州地区仰韶遗址群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占据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增添了新的科学资料。
据了解,为了给“考古中国”和“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作为研究支撑,探索中国丝绸起源、配合大河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8年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申报“大河村遗址”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大河村遗址展开了发掘。
各类地震遗迹为了解遗址沿用时期的布局、遗址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郑州市区古代地质灾害对史前聚落的变迁影响提供了实证资料。
此外,各类地震遗迹为了解遗址沿用时期的布局、遗址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中,四个年度发现的地震遗迹现象较多,通过对地震裂缝等现象的观察,至少有两次不同时段的地震,其中一次震级不小于六级。此次发现为郑州市区古代地质灾害对史前聚落的变迁提供了实证材料,有助于推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
20世纪80年代大河村遗址F1—F4掀起了对仰韶时期家庭婚姻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研究热潮,随着21世纪“考古中国”和“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对大河村遗址科学、全面、持续、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发掘和探讨,将会推动大河村遗址聚落变迁、文明化进程等问题的研究更加纵深化。
大河村遗址是中原地区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此次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对外文化交流研究等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莫韶华 王莹 曹金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