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小电梯,大民生”,7月10日,南都《民呼我应·共建美好广州》专题开篇,聚焦广州黄埔区黄埔街丰乐社区加装电梯“烂尾”难题的具体解决思路,围绕涉事电梯加装的合同问题、资金问题、施工问题,由社区牵头、多部门协同,“光组织协调开会就有11次”,想方设法得以让一度停工的电梯投入使用、获得新生。
老建筑加装电梯这个民生课题,具体到每一个子项目都可能是千头万绪,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事与愿违、把好事办砸。就以黄埔街丰乐社区的电梯加装来说,前期业主能形成加装电梯合议本身就不容易,但谁承想,在签约电梯公司、如期支付款项后却还能遭遇工程违规转包、项目长时间烂尾的状况。按照现有的法律规范和程序,违规发包导致的合同违规并非没有对应的法律途径解决。前述法律对此的责任界定也明确,涉事主体除了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还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甚至吊销资质证书等法律追究。监管执法介入的程序并不复杂,责任厘清和追究也同样可以按部就班。
但一具体到最真实的个案,一方面是涉事公司以自身陷入经济危机为由“摆烂”、拒绝额外赔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走法律途径,业主肯定等不了”。经由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是社会规则体系中的底线设置,但这条路径本身也存在着司法成本、诉讼效率等一系列难以避免的现实问题。更何况,实际施工方负责人涉嫌挪用项目资金的更严重法律责任,以及相应的资金追讨,也是一个必然要推进但权利人更“等不起”的冗长法律程序。
分析问题、厘清责任是容易的,但真正从个案问题出发,化解市民的急难愁盼,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条分缕析。正如此番丰乐社区电梯加装的“收尾”工作,社区迎难而上牵头的多部门协同,就显得尤为可贵。
问题实实在在,急难愁盼如此具体,作为“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基层治理末梢神经,社区的作用和价值在此处得以凸显,细分步骤、不疾不徐的专业介入得以实现。面对具体合同纠纷这样的法律问题,由住建局、司法局、街道相关部门参与,“安排律师全程为业主提供法律支撑”,通过行政监管督促涉事公司在解决当下电梯设备购买资金难题的同时,履行追讨欠款责任。而对建设资金尚存的缺口,街道和社区提出将加装电梯后的政府补贴用于电梯建设的方案,同时发挥社会基层工作专长,做好解释说明。最后还联系信誉与资质较好的公司接手建设,确保电梯加装项目顺利完成。
停滞的电梯工程再开工,居民区内杂乱堆积的沙石砖块得以清理,电梯最终能投入使用,在切身相关的居民眼中,让这个一波三折、几度绝望的烂尾电梯工程重获生机,社区居功至伟。而在这一成功个案背后,更可以看到广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续用心与用力,以及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践思路。
共建美好广州,民有所呼,就有所应。而且这里的“应”,绝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纠纷推给司法途径,让市民陷入“等不起”的困境。社会治理各环节本就应当守土有责,勇于为市民分解诉讼的时间成本,寻求具体难题的多元化解之道,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指标,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