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黄志成
该件彩陶瓮高60.5厘米,口径32.5厘米,腹径47厘米,底径15.5厘米,1991年出土于乐都双二东坪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之一。质地为夹砂陶,侈口,束颈,溜肩,凹圆底。陶瓮器形高大,胎壁厚重,有“黄河陶王”之称。陶器通体施白色陶衣,口部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腹部为禾苗纹、弦纹、钩形纹和竖折线纹。主题纹饰是在颈肩一周用黑彩描绘的两只站立的鹿,鹿的头部略昂起,作嘶鸣状。鹿角形状细长,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显得十分神气。鹿的身躯和四肢描绘得生动逼真,比例匀称,蕴含着原始朴拙之美。
辛店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辛店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是我国西北地区青铜器时代主要文化之一,距今3600年—2800年。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对鹿十分崇拜,他们认为天鹿是纯灵之兽,如果王者廉明,则白鹿至。无论天鹿或白鹿都是古人对其先祖的美化,因此在中国古代陶器上,我们常常能看到鹿的身影。同时对游牧民族来说,狩猎和采集活动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鹿是远古先民最早的狩猎动物之一,所以许多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和彩陶上都有鹿的形象。
考古人员在这件鹿纹彩陶瓮中,发现了一具婴儿的尸骨,因此推测它是中国古代的陶瓮棺。除了陶瓮,还有用陶缸、陶罐、陶盆等器皿,放置尸骨后下葬的,被称为瓮棺葬。古时孩子是部落繁衍壮大的希望,可是在疾病灾害等面前,古人往往束手无策,当部落中有儿童夭折,人们便将尸体放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或钵为盖,埋葬孩子,瓮棺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下。用作瓮棺之盖的盆、钵等均在底部正中有意凿出一个小孔,考古学家推断,当时的人们认为,夭折儿童的灵魂可以从这里出入。这么精美的彩陶作为瓮棺,埋葬在其中的小孩身份应该比较高贵,可能为部落首领或部落上层人物的后代。
瓮棺作为葬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遍及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仰韶文化分布区是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最盛行的地区,发现瓮棺葬遗址50多处,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河南省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除了儿童瓮棺葬,还存在成人瓮棺葬。洛阳王湾一期发现了43座成人瓮棺葬,1980年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阎村发现了一个成年瓮棺葬,葬具为一个大陶缸,陶缸外壁绘有鹳鱼石斧图。
青海目前所发现的瓮棺葬主要以青铜时代的卡约文化为主,主要有大通上孙家寨、共和合洛寺、循化阿哈特拉山、湟中下西河与潘家梁、化隆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等。瓮棺葬与石棺葬、木棺葬、火葬、水葬等种种葬俗一样,都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反映,充满着早期人类对生与死的思考。
本文照片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青海日报》(2023年07月07日 第7版:文化)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