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烂场雨”致小麦歉收:应尽快补齐商业气象服务短板
5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小麦成熟收获期间出现的大范围连阴雨或暴雨天气),导致局部麦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麦发芽霉变。
对于这场天灾,除了事后补救举措外,是否还能从事先预防角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灾害防范体系?
【资料图】
一位微博博主对此发文称,自己2022年年底申请了公司的扶贫项目,今年上半年在江苏、安徽的农村来回转。
从这次灾情来看,他提到了一个重点因素,就是加快建立商业气象服务平台。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商业气象服务还很少,毕竟大型的也就是心知天气和墨迹赤必。农业气象相比于普通气象服务,区域必须更加精准,预报频次要更高。对于今年烂场雨灾情,在降雨量预测上必须精确到分钟。不过考虑到台网密度,做微站硬件可能是更迫切的。像国外的Weathernews就是通过提供微型自动气象站,来实现更高精度的片网预测。
商业气象服务其实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中国气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可达3000亿元。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气象服务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气象观测站超过7万,乡镇覆盖率达100%。其中24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实现观测自动化、数据精准化、综合判识智能化;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200余部雷达与100余个探空站、大型无人机等组成协同观测阵型,密切监测天气发展变化。数量、密度达到世界第一。
尽管中国气象服务硬件设备数量不算少,但基本都属于政府所建。2015年6月,中国气象局颁布27号令: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并于2020年完全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之后的两年间,国内涌现出数十家气象创业公司,2015年也因此被视为中国“商业气象服务元年”。
不过,中国民营气象创业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相比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在美国,有350家以上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并保持每年近25%的增长率。
目前,全球商业气象服务领域有两家头部企业,一家是1980年代后期在日本成立的Weathernews,如今已是横跨交通、建筑、能源、零售、媒体服务、赛事服务等在内的全行业气象服务生态帝国。Weathernews建立了基于外推的10分钟天气预报系统、夏季雷雨预警系统,开发了社区级的赏樱指数等,通过不断开发垂直细分领域的商业气象服务场景,一方面满足社会的多样化气象需求,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收入。
另一家是2016年被IBM斥资20亿美金收购的The Weather Company,为客户定制与业务需求匹配的气象服务,让The Weather Company获得了大量企业客户。比如,它能为航空公司提供飞行全时段的实时紊流、雷暴检测和预警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航线规划。IBM称整套服务能为航空公司减少50%因气流造成的损失。
相比之下,国内民营气象服务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农业领域的商业气象服务层面,墨迹赤必据称已经打造出了包括逐小时预报、逐天预报、15天、40天中长期逐日预报趋势等功能类天气在内的完善的产品矩阵,能够提供全球任意位置、45天以内的天气预报。并且提到其晴雨预报率以及准确度已经超过90%。
此外,各地区气象部门也面向市场提供有偿气象服务。比如某省气象部门面对社会个体、企业的有偿气象服务标准为:定点12小时以内/次,500元;汛期预报(5-9月),2000元/月。但从其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来看,服务颗粒度尚未达到以小时为单元。这或许是受相关技术、设施所限,也有可能是尚未开发此类有偿服务项目。此外,12小时以内的一次性气象服务,就需付费500元,普通农户恐怕难以承受。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气象服务的高投入与农民相对较低的经济承受力不对称。如何解决农户对商业气象服务“买不起”的问题?
一种思路是政府采买方式,比如,早在2015年,湖北省荆门市、武汉市东西湖区、大冶市等地方政府已将“三农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传播”“农情调查”“气象设备维护”等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如果更多农业大县在农忙时节采购更全面的农业气象服务,则能为农户提供更及时的帮助。
另一种是农业生产社会化组织自行采买。近年来,我国农业耕地流转率在不断提升,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349.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1.5%。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6.8万家,比上年增加0.7万家,服务面积2.26亿亩次。
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地区土地规模化使用程度日趋提升。此类农业生产社会化组织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实力,同时对于农业商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会更迫切。
此外,还可以采取农户集资采访方式。全国现有的220万家农民合作社,其职责就是为成员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信息等统一服务,将集体采购商业气象服务纳入其中,能够摊薄每个农户所需支付的商业气象服务费用。
除了通过以上三种方式,降低单个农民的相关费用,引导更多农民采购商业气象服务外,如何将中国已有气象设施充分整合利用,也是一门重要课题。
有观点认为,随着气象服务涉及的行业领域日益广泛,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基础气象数据机制。目前只有气象系统内部可以使用全部的实测气象数据,但是地理、水利等多个行业对于气象数据也有很大需求。将气象数据向更多行业开放,有助于推动商业气象服务覆盖更广泛的经济领域。
此外,将民营气象服务企业的相关服务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内,不仅能对基础气象数据、服务形成更多补充和完善,也能推动中国民营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展。民营气象服务产业通过竞标方式,获得更稳定的订单和资金来源,则可以专注于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新业务的开发,从而更好匹配市场发展需求。美国政府把购买商业气象数据服务作为长期采办战略,对于该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按照著名的“菲尔德气象定律”: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和产出比为1:98,也就是在气象信息上每投入1美金,就会有98美金的回报,由此可见气象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如果能加大气象数据和设施的开放力度、促进各级气象部门与民营气象服务企业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打造一体化的商业气象服务平台,包括农民在内的各行业从业者就能享受到更完善的气象服务。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毕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