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郸城麦收第一天:地面潮湿收割机下地困难,发芽小麦收购价六七毛一斤
两台收割机在田里劳作,压过麦秆,荡起一股“黄烟”。6月1日,是河南郸[dān]城县麦收第一天。往年,早有收割机进场,可今年,大部分村庄还未起收。“前几天下雨,地里面是湿的,不好走,收割机进不去。”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只有靠北的少量田地开始收麦。
往期天气预报显示,郸城县从5月26日开始下雨,直到5月30日才放晴。“今年收成不好。”64岁的郭军(化名)蹲在树下,望着自己的麦田,田里麦穗有些发黑。连续的阴雨导致快成熟的小麦发芽、霉变,“这麦没人要,磨不出面了。”
一位粮食收购站的负责人介绍,郸城县刚开始收麦,收购价格还未确定,但根据驻马店、信阳等地的市场判断,价格并不理想,“发芽的话,晒干后拉过来,只能卖六七毛一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针对小麦出售困难的问题,郸城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帮助农民解决小麦收割、晾晒、收购等一系列的问题。
收割机正在收麦。图/九派新闻李韵聪
【1】农户估算自家麦田60%已发芽
中午12时许,气温31摄氏度,郭军靠着自家麦田边的一棵树乘凉。郭庄共计600多亩麦田,只有两台收割机劳作,村民们需排队割麦。
郭军种了11亩地,其中5亩地是租的,一年租金1000元。“一直都是我一个人打理的,干得过来,就是累,忙的时候,我每天四点半就起床了。”郭军点了一根烟说,“心里怎么不难受啊,今年气候一直不好,你看地里,那么多麦都死了。”
他随手拔下一根发黑的麦穗捻开,手上只有一层黑色的麦壳。“2月份,麦子正要结出来,下了一场大雨,就不长了。”他说,发黑的麦穗2月份就死了,紧接着,5月下旬连续的大雨,彻底影响了收成。
正常小麦与发黑小麦对比。图/九派新闻李韵聪
那几天,他每天都出来看自己的麦地,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干着急。虽然田里没有积水,可地面受潮,收割机无法下地,只能眼见着快成熟的小麦在地里发芽。
郭庄每年的麦收都是6月1日开始,一般持续5天。麦子收完后,直接拉到粮食收购站卖掉。“今年要先带回家晾干。”郭军说,“看有没有饲料养殖的人愿意买,不然只能在家放着,放着也得收,之后这片地还要种玉米呢。”
郭军在地里干了半辈子,记忆中,很少有哪年比现在收成差。“今年肯定是要赔了,好不容易该收了,又卖不出去。没办法,种地本来就是靠天吃饭。”
天气预报显示,6月3日,郸城县还有降雨。“这几天要是收不完,麦子再淋一次雨,更要不成了。”郭军感叹。
麦田边,不少村民趁中午的高温,把麦子摊在路上晾晒。53岁的郭建华(化名)从麦堆里随手抓起一把,不少颗粒都带着绿色的小芽,“发芽的麦子会变瘪,甜度也会变高,磨不成面粉了,就算硬要磨,做出来的面食也发黑,不好吃。”
农民趁高温晾晒小麦。图/九派新闻李韵聪
他估算了一下,收获的小麦中,已发芽的有60%。“太多了,是没办法挑拣出来的,只能期盼国家把这些收走,或者就贱卖吧。”
【2】新麦出售困难,陈麦价格上涨
“种地没意思。”50多岁的张培新(化名)坐在摩托车上说。
收割小麦要排队,他的地排在了最后。他只有一亩地,“播种、打药都要钱,这还没算我自己的人工费。”他指着远处的收割机说,“机器一下地就得60块。”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小麦一年只能赚500块钱,而今年,“肯定赔本啊。”
新麦子质量差卖不出去,收麦的人就来村里收陈麦(注:往年收获的小麦)了。张培新说,据他了解,去年囤的麦子价格已经涨了一毛多,“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卖,要留着自己吃的。”
6月1日下午,九派新闻以农户身份咨询了一位粮食收购站负责人,其表示,由于当日刚开始收麦,收购价格还未确定,“得看麦子的情况才能定价,明天下午麦收的多了,价格就出来了。”
该负责人解释,收购价格由麦子的质量和市场供需决定,且郸城县所有收购站的价格统一,“现在看来,麦子情况都不好,(未发芽)可能就1块多一点。”
“驻马店、信阳那边,发芽的一斤6毛,我们这边差不多也就六七毛。”上述负责人表示,发芽小麦收购上来后将作为饲料使用。
发芽的小麦颗粒。图/九派新闻李韵聪
针对小麦价格低、出售困难的情况,郸城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专班会跟各个乡的收购站联系。”
据周口日报报道,郸城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周口国家农高区所在地,今年种植小麦146万亩。几日来,全县大部分区域累计降水量超过100毫米。
5月31日,郸城县成立了小麦收割、烘干晾晒、收购、保险理赔等6个专班投入“三夏”生产工作。将积极组织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加强小麦市场监测,处置好因灾受损的粮食,守住口粮安全底线。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尽可能减少小麦种植农户损失。
截至6月1日19时,郸城县投入小麦收割机械2933台,小麦已收割22万亩。保险公司已对参保的麦田勘验取证完毕,并开通绿色通道,对符合相关规定的户主进行预赔付。
九派新闻记者马婕盈李韵聪河南郸城县报道
编辑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