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实施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
围绕四大坚持,加快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5月16日,记者自市工信局获悉,濮阳市近日启动实施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明确2年内制造业招商到位资金实现倍增、3年内制造业投资和产能实现倍增、4年内制造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实现倍增。
(资料图)
该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到2026年,全市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达到560亿元以上,投资达到550亿元以上,产能达到22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增加值达到475亿元以上。
基于上述目标,濮阳市将围绕四大坚持,加快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坚持“引进+培育”,引育优质企业项目,扩大制造业规模。紧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特点和转移趋势,高标准谋划、包装、发布一批高质量招商项目,每年新谋划招商项目600个以上。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制造业投资倍增的主抓手,压茬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形成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投产的长效推进机制。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机制,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头雁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坚持“转型+增效”,全面升级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效益。构建“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条,重点推进中原油田1000标方/小时电解水制氢扩能等项目,加快中沁泰康氢燃料动力电池系统在全省、全国推广应用,打造河南省重要的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制造基地。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围绕“四新”产业,着力推进星汉生物公司丙交酯聚乳酸、大华亿秒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实施,带动新兴产业能级提升。支持天地人环保、锐驰高科等企业由制造端向服务端拓展,提升服务性收入占比。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围绕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制订技术改造路线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延链发展,构建新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布局。围绕重点企业和关键岗位“机器换人”谋划项目,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应用。
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完善落实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等相关支持政策,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五新”一体协同生态。实施商标品牌培育工程,年均注册商标3000件以上。聚焦“设计河南”“标准河南”建设,累计建成工业设计中心5家,年均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3~5项。年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场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
——坚持“科创+研发”,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激发制造业活力。发挥省、市产业研究院引领带动作用,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2026年,制造业领域每年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每年新增1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突破10项关键技术难题。
——坚持“集群+链式”,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加速制造业集聚。推动绿色涂料、生物降解材料等六大特色园区发展壮大,每年实施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年度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建成公共管廊、专用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每年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0个、公用工程项目15个,助力全省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向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转变。
引导各开发区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开发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创建省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强化开发区标准体系约束,分区域、分行业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亩均产出等标准体系,促进开发区集约节约发展,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到2026年,8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营收全部达到百亿元以上,力争新增1个500亿级、1个300亿级开发区。
聚焦新材料等9大产业集群和高端精细化工等17条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链“双长制”作用,动态梳理产业链图谱,打造一批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强的“链主”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加快形成循环产业体系。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破解科技创新、投资融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等瓶颈制约与共性难题,推动产业链企业之间研发、投资、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上下游协同产业生态。
制造业实现倍增,保障措施是关键。我市在强化要素保障上全面发力,引导资源要素向制造业流动,全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制造业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中长期贷款、中央预算内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优先支持有股权融资需求的制造业企业与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合作,助力企业突破投融资瓶颈。加大“标准地”供给,优先保障制造业项目用地需求。推行模拟审批、容缺办理等模式,压减审批时间。落实落细“1+14”一揽子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权益保障配套政策,提高紧缺人才吸引力。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来源:濮阳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