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广播新闻节目委员会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的“行走河南 溯源中医药文化”全国广电融媒体河南行学习调研活动圆满结束。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央媒和全国24家省市广播电视台的70多名编辑、记者、主持人,到许昌、南阳、洛阳、焦作等地访中医名家,看生产基地,探发展思路,感受河南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资料图】
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5月8日至12日,采访团成员充分挖掘河南的中医药文化瑰宝,分别到“四大药都”之一的禹州、医圣故里南阳、天然“药库”洛阳老君山、享誉世界的“四大怀药”产地温县,深入医院、乡村、企业,通过序幕报道、行进报道、反响报道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依次展开,详细介绍各地在实现“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示河南在中医药发展方面的传承之举、创新之举。
组合式报道 讲好中医药发展故事
为了全景呈现河南中医药文化发展新貌,本次报道把侧重点放在“调研式采访”和“行进式溯源”上,摹画事物全貌、弄清来龙去脉、找到破题良策,确保调研活动走深走实。在禹州青山中医药文化技艺传习馆,采访团成员“沉浸式”打卡,跟着匠人学习中药“炮制”技艺,实地感受“千年药都”的魅力。广东新闻广播记者刘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体验了一把炒制的过程,当了一回非遗传承的体验官。我们会把学习成果带回到广东,让更多广东的街坊们感受到河南的中医药文化。”
活动整组报道侧重于纪实方式,关注行进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巧妙地抓“点”,带给受众非同寻常的新闻享受。如,5月9日“药都”禹州的行进报道中,《什么花不开最值钱》《“一把抓” 何以一把抓》《“百里挑一”青蒿素》《巨无霸“中药库”》等“小而灵”的新媒体产品多角度展示了采访团成员在一线的思考,立体化呈现了禹州抓住高质量发展的金“药”匙,从传统生产到现代工艺再到“智慧”赋能的产业发展之路。
沾泥土、接地气,生活化表达是本次“行进式溯源”采访的亮点。5月10日,南阳淅川恰逢小雨,采访团成员在泥泞的田间偶遇正在采摘金银花的农民,大家抓住这一新闻,迅速推出新媒体报道《中药版挖呀挖》,二创网络“爆火”手摇歌《花园种花》,用“在小小的田野里面,掐呀掐呀掐,掐小小的嫩芽,种金银的花”等配词,另辟蹊径,迅速“破圈”,趣味化呈现了劳动的芬芳、富民增收的喜悦以及中医药产业的蓬勃生机。
大小屏互补 多样化表达
本组报道注重“全媒体”报道理念,突出“深、专、融、广、活、鲜”等看点,充分发挥移动端传播快捷及时的优势,每到一处,第一时间跟进,追求采、编、播、发“零时差”。以大象客户端为首发阵地,统筹各媒体平台,大小屏互动,通过直播、连线、短视频等多种创作形式,构建起一个包括广播、电视、微博、微信、视频号、客户端等为一体的强大传播矩阵,是一次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为使重大主题报道“举重若轻”,本次报道以融合传播为发力点,通过多样化手法、时尚化表达,为受众呈现出立体、饱满、鲜活的河南形象,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如,5月6日推出的序幕报道《嵩县:这种“刺客 ”有“钱”途》中,巧用网络流行语“刺客”,增强报道的悬念感、吸引力、趣味性。5月8日推出的短视频《什么花不开最值钱?》、5月12日推出的短视频《河南中药能吃出“花”》,将中医药理论知识变成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让中医药文化“时尚出圈”。
5月9日推出的短视频《甲骨文里的“心”字长啥样?带你逛中医药博物馆!》中,通过设置互动性小游戏——甲骨文猜“字”游戏,重现了三千年前商代人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文化+中医药”的河南特色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中原的海”+天然药园等于什么?》、《老君山咋就成了90后的养生地?》等多篇报道经20多家全国广电媒体转发后,迅速占据话题热搜榜。
本次报道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千万网友围观互动,受众到达率破亿。整个报道期间全国各平台共播发稿件1174篇(次),累计阅读量超过4700万。仅“大国医传人曾把秘方贴在十字路口”一条微博话题的浏览量就超过2200万。(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史宝银 | 马倩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