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2023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直播与短视频行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
(资料图)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白皮书梳理提炼了直播与短视频平台7大方向100条代表性举措,汇聚形成行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创新趋势图鉴”,同时传递了青少年、未成年人家长、专家学者、平台、行业协会等各方对“未保”的建议,展现了政府管理层面,以及直播与短视频行业“未保”工作的最新风貌。白皮书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指导,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编制。
重“管”“建”
近3年20多部政策文件出台
近年来,随着直播与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愈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白皮书显示,2020年以来,至少有20多部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提及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内容,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教育部等十余个部门机构,为网络“未保”保驾护航。其中,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提领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进一步压实平台在网络素养培育、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的“未保”责任。
白皮书提到,相关政策文件对直播与短视频等网络平台“未保”工作的部署注重“管”“建”并行,在要求平台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做好防沉迷、内容管理、社区管理、权益保障、投诉处理等“未保”工作的同时,鼓励创作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重视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
白皮书观察发现,相关部门还分领域、分环节、分场景细化制定可操作、可落地的规范细则,针对网络直播乱象、直播打赏规范、游戏直播管理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推动监管向更垂直精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配合不断精细化的监管政策,“清朗”“净网”“护苗”等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网络“未保”政策法规与治理行动的融合协同进一步增强。
“保护盾”
青少年模式从简到精不断进阶
2019年,青少年模式试点上线。白皮书发现,4年来,在相关指导要求下,青少年模式经历了数次升级,在国内主流网络视频及直播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精的进阶,成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据白皮书,目前国内主流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逐渐“活”起来,使用率、用户量、月活跃用户数等均呈现增长趋势。此外,青少年模式的专属内容建设效果也渐趋明显,内容池视频、直播等内容数量增长较快,播放量较往年也有增长。青少年模式上线以来,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的比没设置过的低18.5%,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比例比没设置过的低12.3%。
大方向
7大维度100条代表性举措
白皮书显示,政策指引下,国内主要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一直动态向前,不断推陈出新。青少年模式优化、技术防控、隐私保护、权益保障、问题处置、正向引导、协同共治,是平台“未保”的主要方向。
青少年模式优化方面,与2019年相比,目前,国内主流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在准入准出门槛设置、功能设定、专属内容池建设等方面较初始版本有了较大的改进与优化,如启用“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的保护措施、上线防破解防作弊功能、提供分龄内容推荐等。部分平台主动向前一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打造青少年专属功能,并创新性地上线了家长管理工具,与家长协同保障青少年的上网健康。
技术防控方面,直播与短视频平台作为新兴数字平台,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大有可为,如构建模型加强未成年人身份识别、加强机器审核严防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探索利用技术预测拦截青少年模式外的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限制私信互动管控社交风险等。
隐私保护方面,直播与短视频平台主要通过专设儿童隐私政策、完善监护人授权机制、设立个人信息保护专岗、最小化控制直接收集信息、脱敏处理个人信息等举措来保护未成年用户隐私安全。还有平台采取推出隐私保护模式、强化针对性保护模型、进行风险干预等特定的技术手段强化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
权益保障方面,直播与短视频平台主要通过制定“未保”相关社区规则、做好用户规范引导、开展“未保”专项治理打击重点问题、加强主播/公会管理与培育等举措,来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针对网络欺凌等问题,平台也在强化“一键防网暴”等针对性功能、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加强对未成年用户的关怀与援助,帮助其维护自身权益。
问题处置方面,直播与短视频平台主要通过开通未成年人专属投诉通道、成立专项团队、建立内部联动处理机制、优化申诉处理流程、提供心理咨询辅导等举措,做好投诉举报、消费申诉、心理关怀等问题的处置。
正向引导方面,直播与短视频平台正在培育青少年网络素养、扶持正能量主播及内容等方面发力,探索正向引导的更多可能性,如开发素养培育内容产品、推动科学知识普惠、以直播技术赋能乡村教育等,帮助孩子们健康合理地享受数字生活。
协同共治方面,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积极携手各方力量共同加固、拓展“未保”防线,如协助家长提升网络素养,联合学校开展网络素养宣讲,联合媒体、公益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举办“未保”专题研讨,响应参与管理部门的“未保”活动,共同发起行业“未保”倡议等等。
白皮书总结了以上7大维度的100条代表性举措,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30条近两年来平台的创新举措,汇聚形成“直播与短视频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创新趋势图鉴”。
受访家长:
较认可平台“未保”举措
最盼望平台完善充值打赏退还机制
白皮书显示,未成年人家长对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未保”举措了解度较高,并对整体效果较为认可。
其中,近八成受访家长表示在给孩子观看直播或浏览短视频平台时会主动开启青少年模式,在使用过青少年模式的受访家长中,近五成对其整体效果表示满意。在青少年模式优化升级方向上,超六成受访家长希望平台提供更多个性化的管控工具。
白皮书还显示,未成年人家长十分看重平台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而未成年人在平台上的不理性消费问题仍是家长最为关心的一点,大部分的受访家长都希望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充值打赏退还机制,更好地处理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打赏退款等问题。近五成受访家长反馈称希望平台加强对未成年人出镜直播、借未成年人炒作等行为的管控,进一步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
受访家长对于平台加强涉未成年人技术防控方面的举措的需求也较高,七成多希望平台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优化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模型,六成多希望平台技术优化有害内容识别模型,近五成希望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禁止风险用户浏览未成年用户账号内容。
白皮书指出,随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平台“未保”举措不断加码,未成年人家长也有了更细、更具体的需求,比如“禁止风险用户浏览未成年用户账号”“严格管控对未成年用户账号的内容及广告推送”等,为行业发展提出新期待。
受访未成年人:
半数认为青少年模式促自律
期待平台提供适龄内容
孩子们对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未保”举措怎么看?有何期待?
白皮书显示,半数受访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能促进自身自律;而在直播与短视频平台采取的各项“未保”举措中,受访未成年人对平台“干预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消费”最为了解,约67%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自己曾留意到该类举措。
在平台“未保”工作优化方向上,“强化未成年用户隐私保护”的呼声最高,近七成受访未成年人希望平台增加此类举措;超六成受访未成年人期待青少年模式专属内容池按年龄分类,提供更适龄的内容;六成多受访未成年人希望平台加强对社交风险方面的管控,增加“禁止风险用户浏览未成年用户账号内容”等举措。五成多受访未成年人希望平台优化算法推荐,增加“严格管控对未成年用户账号的内容及广告推送”等举措。
白皮书还指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有不少未成年人表示曾尝试通过各种渠道破解青少年模式,绕过上网限制。调查结果显示,55%的受访未成年人曾成功破解青少年模式,主要通过给自己账号登记成年人身份信息、退出账号、输入家长密码、卸载重装等方法实现。
专家建议
平台持续优化“未保”举措 家长深度参与网络“未保”
白皮书显示,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话题,各领域的相关专家献计献策,提出多个可供参考的建议。其中,引入第三方评估青少年模式、关注农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平衡人脸识别和隐私保护的关系、培育满足未成年人现实需求的内容等建议被提得较多。
在对直播与短视频平台“未保”工作进行建言的同时,多位专家强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核心主体是家庭,家长的参与度应进一步提高,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做好孩子网络使用的“守门人”,与企业、学校、协会等角色共同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白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久久为功、步步为营。行业平台仍需坚持探索,家校也需进一步落实监护责任,通过加强与多方力量的联动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沉迷”“隐私泄露灰黑产”“留守儿童困境”等社会性问题的解决,实现“1+1>2”的效果。
据悉,2023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指导,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承办,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承办。
A06-09版
监制:戎明昌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邹莹
统筹:凌慧珊张雨亭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雨亭 唐静怡 罗韵 李雨佳 李伟锋 袁炯贤 彭雨欣
设计:关健明张许君 严丽萍 甘丹 欧阳静 刘寅杉 何欣 尹洁琳 李蓓 张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