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张合珍是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白璧镇后白璧村的一位村民,四年前,她在村里找到一份“插花”的工作。她自己也没想过年近七旬,还能挣点钱,贴补家用。
在后白璧村,像张合珍一样的“插花师”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后白璧村曾是贫困村,2017年,脱贫攻坚战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后白璧村插花基地顺势成立,让本村以及邻近镇村的村民,尤其是村里的特殊群体有了就业的机会。“现在村里每天约有两万枝插花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后白璧村插花基地负人张艳英表示。
后白璧村村民在制作插花。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资料图】
插花基地帮村民增收
记者走进后白璧村插花基地制作厂房时,张合珍正和几位同村的村民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桌子上不同款式的塑料花零件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村民们手拿花枝,将一片片花瓣组装,动作娴熟。“手快的村民一天能做出两三百枝。”张合珍的动作不算最快的一个,但因为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对于现在每月的业绩,她挺知足的。“闲暇的时候到厂子里上班,家里有事走不开的时候就到厂子里把材料领回家加工,只要质量过关,一样给算工钱。”
插花制作简便易学、不限制时间、不用投资、多劳多得,很快就成了村里抢手的工作。“最开始时候就十几个工人,后来村民都找到我,想要加入。”插花基地负责人张艳英告诉记者,在过去农村贫困家庭中,患病、残疾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较多,有的因为需要种地、照顾老人、孩子和应付其他家庭琐事,无法长时间外出务工。安阳县白璧镇经过调研,在2017年引进成立了一家工艺品包装公司,建设插花扶贫基地,让无力或者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能够有个脱贫、增收的路子。
后白璧村插花基地最初是在张艳英家的老院子里成立的,仓库和操作间加起来也不过200平方米。村民相中了插花工作的易上手、可增收、养眼还有成就感,商家也看中了后白璧村质量好、成本低的插花工艺品。插花基地刚成立不久,就有一家企业给基地下了一笔“大单”。
北漂返乡做“插花师”
和张合珍一起插花的人群里,还有一位年轻的面庞——姜利平。桌子上零件相对细碎,制作工艺有些难度的花多由她负责。
姜利平曾和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选择离开村庄,到大城市打拼,她成了一名“北漂”,后来因为结婚生子,只能留在村里。姜利平想过把孩子留给老人,但几经权衡还是选择了亲自陪伴。
姜利平家在距离后白璧村十几公里外的一个村子,到基地上班后,她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方便通勤。后来,因为年轻、能干,她成了插花基地的一名“质检员”,验收村民的插花,顺便还要负责送货,姜利平把电动自行车更新成了电动三轮车。
这两年,基地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姜利平的三轮车也因为“不堪重负”被迫淘汰。她考了驾照,买了一辆小汽车。姜利平说,村里的这份插花工作和在城市上班相比,收入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是能够让她兼顾家庭和工作,是她目前最好的选择。
后白璧村的插花卖到了全国各地。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插花基地的生意日渐红火,客户已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出口到了国外。插花基地示范带动了后白璧村鲜切花的种植。后白璧村80余亩的鲜花基地,种植着观赏向日葵花、菊花、弗朗菊、玫瑰、黄樱花等多个品种。为了拓宽路子,插花基地、鲜花基地还与本地的陶瓷花瓶企业谈了合作。
插花产业辐射安阳县所有乡镇
后白璧村所在的安阳县拥有44.2万的农业人口,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经过由上至下的全力攻坚脱贫,2020年底安阳县全县35个贫困村,5587户15845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
安阳县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之后积极寻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环境整治、创新基层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数据显示,通过多种增收措施叠加,2022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322.3元,增幅达12.4%。
后白璧村村民制作插花。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放眼到整个河南省,2022年河南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231.59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2.7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9元,增幅7.2%。
作为河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神经末梢”,后白璧的插花产业也在逐步振兴。转眼几年,插花基地已从最初的200平方米车间发展成近9000平方米的厂房,参与插花加工产业的脱贫群众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2200余人,辐射安阳县所有乡镇。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