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台前县一男孩掉入黄河获救后,家长抬羊登门拜谢救人英雄,这事上了热搜。
(相关资料图)
2023年4月30日下午,四名少年在黄河边玩耍,其中一名少年意外掉入湍急的漩涡中,一下子被卷出十多米远。危急时刻,路过此处的孙泽兵飞一般地冲下坝头,跳入冰冷的黄河水中,将正在下沉的少年救出水面。
5月5日,少年的父亲汪洪彪带着羊和锦旗,一路敲锣打鼓到孙泽兵的家中表示感谢。他说,“没有孙泽兵,孩子就没命了,他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台前县清水河乡党委、政府也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为孙泽兵送去锦旗和慰问金,与民间的热闹形成共鸣。
抬羊登门拜谢,极有仪式感。这份仪式感,是会“说话”的。
我在河南当兵生活多年,深知此地民风淳朴,素有知恩图报的礼仪氛围。在乡间,锣鼓声只为重大事务鸣响。救人一命,就是民众心中天大的事。救人者,配得上人们的礼仪尊崇。
救人视频和抬羊行进的视频,让人心中油然生发敬意和感动。有网友跟帖称,“这才是救人以后的正确打开方式”,我深以为然。这一路的锣鼓喧天,就是对传统美德的最好宣扬和褒奖方式。
然而,热血沸腾场景的另一面,却是黯然悲戚的情状。
几天前,在山东滕州,一名女子跳河轻生,刚被救起又跳下河中,救人的小伙再次跳入水中把她救起来,但小伙却没上来。媒体提及,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被救女子现在没事了,她和小伙彼此并不认识。对于救人男子的见义勇为行为,当地政府已介入调查,这自然让人心稍受慰藉,但念及被救一方的默然以对,网上也颇有一些微词。
人们当然不是硬要当事女子出面致谢。考虑到她当时一心求死,事后就算心情堪堪平复,也恐怕难有抛头露面的勇气。但作为她的家人,却有责任和义务以适宜的方式发声或站出来。毕竟,在女方,一条命失之又回,在救人者一方,却是永失亲人,这份道义和尊荣自然不失,但痛苦也将会伴随他们一生,永远无法弥补。这是就人情而言。
就法理而言,获救一方,也有有所“表示”的责任和义务。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说“补偿”未免生硬,但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抬羊”便作出了某种示范,关键在于由心而发、尽力而为。
医治心灵创伤需要时间,但长久的沉默并不符合国人的道义尺度。不求获救一方视救人者为“再生父母”,起码当有“知恩”意识。无论如何,这样不发一声的格局,要尽快打破。
延伸而论,此类事并非孤例。比沉默更让人愤懑的是,受益一方否认有恩惠加身,甚至对施恩者满满敌意。
去年发生过这样的事:浙江绍兴,一位大爷救人导致老年机进水,生活极其简朴的他难以自济,但获救女子却拒绝赔偿,并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给过两百元但大爷没要,而且救人是大爷自愿,自己没让他救,手机坏了别找她。一部价格寒微的老年机,成了一面探照人心的镜子。如果技术上可以,应该将此人当时的仓皇“救命”声,放给她听听。
十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也亲历了和邻居反目成仇的过程。朋友的年少儿子为了救邻居家的溺水孩子,不幸去世。朋友痛苦之余,希望对方家有所补偿,但对方不为所动。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有良知者的一片唏嘘。
我们无法体验,自己的命承蒙他人救起是何感觉,也无从知晓,一个获救者走向忘恩负义的心路历程。显然,这样的人性扭曲、反差,令世道人心无法接受。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说的是一种悲悯心和同理心。获救方应该对得起施救方的这份恩情。
我们不必以恶意直面某些获救者的恶意,但可以告知他们,在生命之上,还有人性,还有良知。还可以提醒那些蒙受委屈的好心人,面对获救者的不怀好意,完全可以依法“打”回去。2016年,江苏徐州铜山12岁少年救溺水同伴身亡,家人状告“不言谢”家庭及追究相关责任人一案,法庭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李某某及其父母补偿原告8万元。事实说明,在特别的情况下,法律的救济可以帮助那些遭受亲人离去、获救者反目双重痛苦的人,伸张正义、抚平伤痕。
当然,法律只是最后一道防线。除非迫不得已,谁愿跳出人际关系的温柔地带,作“殊死”抗争?我们更希望良知未泯的人们,学会自我检讨和反思,以阻止自己滑向不可测的精神深渊。我深信没人能逃脱良知的考问。就算某些人一时能以无情换解脱,做无所谓状,但人生漫长,谁能确定,曾被刻意遮盖的良知不会在某个深夜醒来,令你扼腕不及?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