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2023年5月6日14点18分,一草一木挥别谷雨,进入今年的立夏节气。
值此时节,风暖昼长,中原大地也是一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盎然景象。春已尽,夏初始,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但是河南立夏是否就意味着入夏呢?
(资料图)
莫慌穿短袖,真正的夏天还没来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春尽日”。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太阳直射黄经45°时,为全国立夏节气开始。
关于立夏,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之意,指春日远去,夏季开始,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现实中,许多人会把“立夏”和“入夏”联系起来,认为两个词同义。但实际上,“入夏”是气象学范畴的概念,如果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22℃,那么第一个≥22℃的日期,就被认为是入夏的开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立夏时节,只有南方个别地区进入“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多是“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的初春和仲春时节。
据河南省气象台发布的《河南省18地市常年入夏时间》图,从常年数据来看,只有焦作、郑州两个城市能在5月20日之前入夏,大部分地区真正入夏要等到小满前后了。
所以对河南人来说,立夏期间也只是在体验“预售版”的夏天,立夏实则未夏,先别急着脱衣换装,需要穿短袖的日子还没来呢。
风继续吹,雨一直下,气氛还算融洽
今年的立夏时节,阴雨所带来的阵阵凉意,也让季节更迭的脚步暂时放缓。
据河南省气象台发布信息,今日立夏,全省将再迎冷空气。大风、降雨、降温“组团”来袭,预计5月6日全省偏北风4到5级,北中部阵风7级左右;大部最高气温会降至20℃以下,同时伴有小雨或零星小雨;本轮冷空气过后,预计未来一周,河南多地最高气温大都稳定在20℃左右。
浅浅的夏里,天气不冷不热,对大多数上班族来说,只要注意及时添衣,体感还是很舒适的。而对于从事农业活动的人来说,立夏这几天的“风吹雨打”就更重要了。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在农耕时代积淀的文明成果,每个节令的特点规律,都与农事活动有密切关联。古语有言:“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此时河南的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白昼渐长,气温骤升,雨量和雨日将会明显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农民对秋天收获的美好希冀,全部藏于此间。
中原立夏文化:“馏馍”“写诗”
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人们创造了大大小小的节日,发明了许许多多有仪式感的活动,给平凡的生活增添色彩,犒劳认真生活的自己。立夏这天也不例外。
“碳水大省”的河南,立夏要吃“立夏馍”。
民间相传,吃立夏馍可防热抗暑、消夏除灾。所以农历春节时,家家都要留几个蒸馍,高挂墙外风干。等立夏这天到来,把晾晒了数月的馒头切成块,用水泡透后挤出水,加面粉、鸡蛋、韭菜叶、少许盐、适量花椒,搅拌成糊糊状,摊成圆圆的煎饼,当地人叫“面托儿”,即为立夏馍。
“人杰地灵”的河南,立夏还要写夏季诗。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聚蚊谣》)
这是“洛阳老乡”刘禹锡笔下的夏天。闷热的长夜,被蚊子打搅,难以入眠,诗人没有气急败坏,反而兴之所至、大笔一挥,以“蚊”入诗,写下一首别具特点的夏日诗歌。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笔下的夏天,细致入微刻画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满是对农村贫苦劳动者的关切之情。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游赤石进帆海诗》节录)
这是南北朝诗人,河南省太康县人谢灵运笔下的夏天。作为山水诗派的鼻祖,这首诗里也体现了他一贯对自然界细致入微刻画、雕琢的特点。诗人眼中,草木有情,万物可爱,人间值得。这句“首夏犹清和”,也成为了立夏的名句。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北方春日总是短暂,稍纵即逝,但夏日很长。从省会郑州常年平均季节长度来看,夏季季节长度有115天,约为春天的两倍,从今天开始,河南人可以慢慢体验这夏季的百般滋味了。
(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