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不负韶年。纵览阳春如烟美景,学习大师精神,回望大师,立志笃行。4月26日下午,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在校园电视台举办了以“对话·行远”为主题的教育论坛。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校长王保军,书记于建辉,副校长吉建州、马松涛,纪委书记谢玮等到场。此外,特邀部分学生及家长代表参加此次活动,其余师生在教室收看直播。
论坛分为五部分:“大师之责——敢为人先” “大师之格——为国为民” “大师何来——创新守正” “大师何去——博雅育人” “大师之道——继往开来”。
(相关资料图)
本次论坛由杨紫淼、李程宇主持。两位主持人带领着师生于时间的长河中回望大师精神,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
大师之责——敢为人先
诗剧《等待》用动情的演绎为我们呈现了邓稼先“敢为人先”的大师之责。一份等待,流露出的是只言片语道不尽的辛酸,一份等待,刻画的是家国难两全的无奈。这是邓稼先的苦处,更是邓稼先的坚守,是千千万万个“邓稼先”的伟大。一句句温情的叮嘱,一声声灵魂的呼唤,谱写的是属于大师的赞歌。
大师之格——为国为民
何为大师?为什么要学大师?问题看似简单,却大有深意。《“师”之辩》构思巧妙,设计灵活,综合运用小品、话剧、朗诵、书信等多种形式,廓清概念,深化认识。马保国的滑稽可笑,屠呦呦的淡然坚定,穆旦爱的深沉,杨振宁的良苦用心,形象而又可感。节目有开怀大笑,也有浩然正气,更有深情满怀。
大师何来——创新守正
《穿越·遇见》讲述了林巧稚、宋应星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北京偶遇北大医学生小楚的故事。宋应星惊讶于“腾云驾雾”的和谐号;梁思成重游心心念念的文渊阁;林巧稚见证现代医学的发展;袁隆平培养的“乃粒”更是惊艳了时光。 “没有曾经的大师,就没有今日的飞黄腾达,没有曾经的大师,又怎会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长江后浪”。大师精神在传承。
大师何去——博雅育人
如何培养大师?话剧《归途》引入AI博物馆,走向历史,向蔡元培寻求答案。急功近利的教育,培养出的是能识文断字却一心跻身仕途、为国民党卖命的学生赵立。学生胡作非为,老友惨遭毒手,徒留老师痛心疾首。始于学识,保有人格,忠于胸怀,才能担当参与社会的责任。博雅才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参与者的正途。
大师之道——继往开来
丰富多彩的学生演出令人应接不暇。紧随其后的是重磅节目“对话·行远”教育论坛
。河南大学关合凤教授、郑州大学梁帅教授以及高二(20)班学生于紫辰家长,教师代表寿纪涛老师围绕“何为大师精神”,“为什么要学习大师精神”,“如何学习大师精神”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关合凤教授提及自己的恩师——河南大学吴雪莉老师。她身上的大师精神——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钦佩。台下观众无不动容。提及大师精神,梁教授认为其彰显了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学贯中西的学术视野、扎根本土的民族情怀等。国家的发展需要大师精神,时代呼唤大师精神。于紫辰家长援引对赵元任的千古奇文《施氏食狮史》表达了对梁教授扎根本土的民族情怀的赞同。最后,寿纪涛老师以践行博雅教育促进大师精神落地生根,教师示范引领,学生砥砺前行作结。
最后,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副校长吉建州发表《赓续大师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讲话。他指出,大师精神就是敢为人先,为国为民。今天的大师是延续了先贤们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为家为国矢志奋斗,继续追寻中国文化脊梁,照亮未来世界的那些人。要成为真正的大师,就要博学多识,创新守正,践行博雅精神。
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一直在路上。学校也必将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需要的真正的人才,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