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淮平原腹地的河南周口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超千万的周口市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高质量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周口“周末公益剧场”开展5年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公益性质、综艺形式、签约化演出、社会化投入、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向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百姓在周末只需要花费一块钱,就可以到周口市人民剧院看一场演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末公益剧场”在广大文旅系统干部、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为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受到了中央、省、市的认可和重视。2010年3月,“周末公益剧场”入选中宣部主编的《宣传思想工作案例选编》,并在全国推广;2011年5月成功入选原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项目。
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根据周口越调、太康道情、郸城大鼓书、西华笙簧二夹弦等特点,编排了一批文艺精品节目,依托文化馆(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举办广场舞、民间艺术、群众合唱等比赛,开展了农村摄影展、美术书法作品展、全民阅读等群众系列活动,形成以“12个公共文化馆”为点,实现以“20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为线的贯通,带动以“461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面的提升。周口市图书馆、文化馆、戏剧研究院等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文艺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等流动文化服务每年400余次,“戏曲进乡村”每年2000余场,为群众送上《收姜维》《花木兰》《五世请缨》等当地优秀传统戏曲。“周末公益剧场”坚持公益演出15年,共计1000余场,受惠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
“乡村文化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西华县黄桥乡裴庄村创建“乡村文化合作社”,依托本村万亩桃花生态园,聚力办好“桃花节”,开展“桃花跑”马拉松、“桃缘情”相亲大会、“桃之梦”戏曲摄影书法诗词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桃文化融入了种桃、赏花、采摘、赏景到喝桃花酒、住桃家院、看桃缘戏等系列文化类活动的链条,一二三产业线上线下高度融合。以种桃大户和合胜为代表的网红,带动“乡村文化合作社”社员参与网上直播带货,获得订单1.6万余份,交易额达300余万元。
无独有偶,拥有200名“乡村文化合作社”成员的西华县艾岗乡半截楼村金腰鼓文化合作社,突出腰鼓打击乐艺术,利用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舞台和文化广场,周周举行金腰鼓杯“周冠军海选”,月月举行“月新星比赛”,每季度展开“新作品擂台赛”。针对半截楼村是小辣椒连片生产区的特色,村文化合作社牵头邀请辣椒生产专家、技术人员,开展辣椒文化讲座,围绕小辣椒产业发展、销售,编演文艺节目,通过文艺演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促进小辣椒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周口市坚持把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民生工程,各地积极挖掘本土人才、弘扬乡土文化,建立了一大批以农村文艺队伍为基础,以农村文艺人才为支撑,集文化活动、乡创开发、文旅融合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群众文化合作组织。截至目前,全市注册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500多家,社员1万余人,参加省“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获奖作品居河南省第一。
为城市增设具有时代感的窗口
周口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社区空置房屋等场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试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与社区(村)融合共生、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
目前,周口市已改造建成“道德书屋”24个,建成文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沽读书廊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0多个,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乡村“十里文化圈”。在2022年长三角组织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鹿邑老子文化博物馆获“文博艺术空间”称号,“魅力刘寨”获“美丽乡村文化空间”称号,沈丘县美术馆获优秀“基层文化空间”称号,沽读书廊获得“最美文化空间大赛·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跨界文化空间”等荣誉。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周口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快了优秀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打通了文化惠民便民的“最后一公里”,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责编:陈红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