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摄影 纪陈杰
它是一眼千年的考古遗址,也是进入文学史的人文地标,是大宋时期的“网红打卡地”。它,就是州桥。
【资料图】
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历经五代、宋、金、元、明六朝。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因“正对大内御街”,又名“御桥”。百姓惯称之“州桥”。后经金、元、明修缮、改建使用。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州桥被黄河洪水灌城后的泥沙淤埋,从此消失在开封人的视野中。
州桥见证了开封如何从一个县城上升为王朝的都城,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21世纪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人员在古今重叠型城址寻找到千年州桥,让深埋于黄沙之下的州桥遗址“重见天日”。
州桥遗址的重要性,已经引发考古界高度瞩目。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州桥是国家文化符号,它不单单属于开封市,也不单单是河南的,它是中国的。“州桥明月”的历史记忆、文学意象被重新唤醒,北宋风华胜景再现,并开启关于东京梦华崭新故事的现代书写。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部分)
2023年3月27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入围终评的22个候选项目由汇报人在终评会上进行宣讲推介,然后由专家学者投票选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月28日上午,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在北京揭晓。其中“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榜上有名。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参评海报。
州桥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御街枢纽、大运河重要通道、
城市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北宋时期,大运河横贯东京城(今开封)。州桥是汴京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京城内御街横跨汴河(大运河的一段)的重要通道。御街是东京城南北贯通的中轴线,由于东西向的汴河截断了御街,架在汴河上的州桥,将御街连接起来,是御街的枢纽,也是御街的一部分。
在北宋,唐代坊市分离(生活区和贸易区隔开)结构被打破,整个汴京成了“无处不成市”的商业都会,形成了我们今天现代开放型城市的先河。人们晚上也可以出来活动,可以临街开店。这促使北宋时期商业贸易非常发达。
作为东京城交通枢纽的州桥,与当时皇家寺院相国寺连成一体,构成了北宋京城内最大的商业交易中心。繁华的汴河两岸商铺云集,每逢夜晚,“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皓月当空之时,登桥赏月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州桥明月”也因此跻身汴京八景之一。在宋乃至之后的文学史上,包括诗词歌赋、小说名著中都对之屡有提及。宋人笔记记载,南宋使臣范成大、楼钥、杨奂等人路过故都汴京,都曾看到或经过州桥。曾在北宋担任宰相的大文学家王安石,曾无数次经御街往宫里上朝,他写诗怀念州桥的明月,“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故都汴京,写下《州桥》怀念旧都:“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水浒传》中,州桥是“青面兽”杨志卖刀的地方,也是林冲被刺配沧州道时经过的地方。在《东京梦华录》中,孟元老记录他记忆里的州桥,“州桥正对大内御街……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考古发掘过程
四年奋战 北宋州桥重见天日
2023年2月,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开封,来到位于市中心的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的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现场。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三营,带领记者详细参观遗址全貌及相关细节,并做了一番完整详实的介绍。
开封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三营。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王三营。
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2018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了“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据王三营介绍,考古队首先对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进行了发掘,理清了不同时期地层的深度,廓清了汴河的宽度、堤岸堆积及宋代至明清时期河道淤积形态,为州桥遗址发掘积累了资料。2020年3月,州桥遗址本体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之后,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该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州桥东侧的汴河两岸,发现了宋代大型石刻壁画。两岸的壁画对称分布在桥体两侧。根据已经出土的面积推测,石岸雕刻面积约达33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北宋石刻壁画,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
州桥遗址壁画(部分)。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壁画(部分)。
壁画上雕刻有海马、仙鹤、祥云等图案。以一匹海马和两只仙鹤环为一组,目前两岸各发现三组。雕刻了纹饰的石块有16层,通高3.3米。每组长度约为7.5米。目前推测整个石壁应有4组图案(近桥一组被明代雁翅桥台遮挡),长度约为30米,构成巨幅长卷。
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专家们判断出,宋代州桥为柱梁平桥,桥下密排石柱。现存州桥桥面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的单孔砖券石板(拱)桥。
由此,北宋州桥的位置、规模,逐一被确定。州桥从文献资料中“浮现”出来,逐一清晰。历经千年沉寂,北宋州桥重见天日。
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发布会上对出土文物进行统计公布。截至目前,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117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万余件,包括陶、瓷、石等,其中瓷器标本5.6万多件,还发现大量兽骨和人骨,出土文物极为丰富。
如今,州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列为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重要运河水工遗存保护”名录。
一桥望千年
大型壁画见证北宋都城繁华
来到州桥遗址,封面新闻记者看到,传说已久的开封地下“城摞城”在眼前展开,“一河览古今,一桥望千年”的历史地理奇观,让人感慨历史沧桑、岁月无声。远看浮雕石壁上,骏马奔腾、仙鹤飞舞,细赏其雕刻精美、端庄大气、栩栩如生,让人有“秒回”北宋的穿越时空之感。“这些壁画印证了《营造法式》关于石作制度的相关记载,以及‘素平’‘压地隐起’等技术。其与宋陵前的瑞兽石刻风格非常相近,应该都是官作。北宋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的重要时期,州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庞大规模和全石结构,展示了建筑石刻艺术的高度。”王三营说。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王三营。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王三营。
宋代汴河石刻壁画的发现,在文献上则印证了《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州桥的记载。专家们又使用技术,检测石壁所用石料的氧化物组成,发现与荥阳段沟河区域石块极为接近。文献记载,北宋修建东京城的皇家采石场位于现荥阳市贾峪镇南部石碑地、段沟河和桑树潭三个自然村。考古人员认为,其发掘结果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关于这些壁画的进一步解读,王三营说,“我们暂且称之为海马瑞兽。关于它的各种寓意,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有迹难寻
古今城市叠压加大考古难度
“差一点与真正的北宋州桥擦肩而过”
因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决口,开封城被淹多次,泥沙越积越厚。开封历代城址遗迹相互叠压,造成“城摞城”的状况。这是今天开封城在考古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难点。宋代遗存深埋于今开封城下7—13米,加之地下水位较高,东京城遗址有古难考,有迹难寻。
《明史》记载,明洪武初年,为了转运关中一带粮食到南京,人们对汴河进行了疏浚。因宋代州桥不能通行大型舟船,推测当时对其进行了改建,但保留了近桥两岸宋代石壁。这种保留给今天的考古人员带来非常重要的线索,“为我们确定宋代州桥的确切位置及其规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王三营说,“否则,我们差一点就与真正的北宋州桥擦肩而过了。”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壁画(部分)。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部分)。
据王三营讲述,在2021年,随着州桥遗址考古发掘进展,桥面大部分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桥面由方形青石铺筑,南北长约25米,略有弧度,中间高,两侧低;东西宽约30米,中间用条石分隔成三等分,一途三道,中间表示御路。从地层关系上看,桥面在明末洪水淤泥的覆盖下。建筑材料除青石外,还大量使用了青砖及白石灰,青砖砌筑的券洞宽5.8米,高6.58米,比较符合明代文献记载的州桥。特别是白石灰的大量使用,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考古队基本确定:此时出土的州桥应为明代重建过的州桥。“发现州桥为明代重建,大家不免有点失望,停止州桥遗址发掘的声音不断传出。幸而,考古队顶着压力,选择继续发掘。”王三营回忆说。
考古队员继续努力。大家解剖了桥东侧河道及堤岸地层,在桥东北角明代砖砌雁翅与河岸连接处,考古队员最先发现了明代补筑的砖壁。继续向下清理,又发现了石壁,石壁上有雕饰图案,先是缠枝牡丹、卷草,再有飞云、独角兽头。
此时,考古人员马上联想到《东京梦华录》的记载。“这会是北宋的石壁吗?怀着忐忑的心情,大家继续清理,一点一点,一匹海马瑞兽的形象逐渐完整清晰。瑞兽像马又像鹿,偶蹄,头部、腿部有鬃毛,独角,身体健硕,呈昂首嘶鸣、四蹄奔腾状;一前一后两只禽鹤引颈飞翔,周围祥云环绕。石刻图案上下通高约3.3米。”王三营回忆道:“石雕壁画的出土,令考古队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极有可能是北宋保留下来的遗存。紧张的是,尚不能完全排除是否为明代改建。于是,队员们顺着石壁继续向下向东挖掘。向下,是想从根部寻找石壁的年代线索;向东,是想探求石壁延伸长度。”
发掘很快有了收获。雕刻图案下的石壁呈毛面状,高约2米,最下层为较大的方形石块砌筑,方石下的基础为方木。石壁向东又发现了两匹海马,体量与第一只大体相当,均由前后两只飞鹤簇拥,祥云环绕。2022年8月,州桥东侧南岸石壁也顺利出土,又发现三组海马瑞兽图,体量与北侧相当,雕刻纹路更清晰,形象更逼真。
经细心观察,考古人员发现,雕刻图案的石条上均刻有文字编码。北岸石壁显示的编码来源于中国传统启蒙中的习字教材《上大人》,自下而上为“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字本留心。”南岸石壁显示的编码则来源于《千字文》,自下而上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这些文字应该是当时雕刻工人为防止修筑石壁时石块顺序错乱而设计的编码系统。编码的文字,是流行于唐宋以来的习字蒙书,唐宋时期有用作史籍档案编码的先例。这可以更进一步证明它就是宋代保留下来的。”王三营说。
至此,州桥遗址的年代问题得以最终厘清。宋代州桥的诸多信息被确定。
考古意义
填补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空白
对研究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时期,开封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三层相套,皇城居中,四水贯都,中轴对称。这样一个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达到一个顶峰。北宋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都城,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州桥的发掘,是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的关键点之一。州桥及汴河位置的确定,为汴京城提供了可靠的时空坐标,对研究城市布局结构、大运河水系东京段遗存、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王三营说,“州桥遗址的发掘,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的演变过程,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
州桥遗址壁画(部分)
在当下,不管是文字还是电视剧,关于北宋的书写和叙述,历史想象、还原有很多。州桥考古发掘的成果,使普通大众对于北宋的历史想象和还原,无疑起到巨大的更新和提升作用。
“尽管现在我们还不能看到宋代州桥原来的完整模样,但是从州桥近桥两岸的石壁所保留下来的石刻艺术,使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当年州桥的规格之高。它给了我们足够的线索去遐想北宋京城的繁华盛景。这些都给宋史学者提供了很重要的实物参考。”
目前该遗址的第一阶段考古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王三营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第一期考古出土的遗址以及相关文物进行本体保护和研究阐释工作。其中,本土保护工作特别包括对石壁画进行全面的保护。“要防止它分化、崩裂,以及受到无机盐的侵害。等各方面条件具备了以后,会适时开展第二期的发掘工作,争取把州桥遗址以及汴河遗址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会对州桥西侧进行发掘,按照推测,还应该会发现相同规模的这种石壁雕刻。”
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是宋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但由于汴京城在元明清时期受黄河泛滥影响,很多文化遗存都被深深埋在了地下。这些年,考古成果相对来说不是说特别多。“近几年,随着城市基础建设越来越快,开封地下水位有所下降,给考古工作也带来了新的契机。”王三营对未来充满期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