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惊蛰好春光,布谷声声整田忙”。在河南洛阳孟津区,这两天,一场“双忙”试验正在种粮大户杨元涛家的试验田里进行,这个“双忙”,是“忙碌”的“忙”。
(资料图)
无人驾驶拖拉机挂着智能播种机,在30度仰角的斜坡上进行了第一次智能春播。信息技术的运用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让种庄稼变得更简单、更精准。今天的《一年之计》,来听田野里的春播忙与科研忙。
(摄影:孔迪、肖浦)
杨大芳:咱们今天过来服务的话,得按人家用户的播种要求,就是株距啊,行距啊,这几个档位都设置完毕了吧?
工作人员:对,株距行距啥的都是在手机上已经设置好的,包括车的一些行走速度啥的都是调好的。
上午九点,国内首台大马力轮边驱动型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挂着智能精量播种机,一路迎风,按照株距20cm,行距60cm的程序设置精准播种,一粒粒红色的玉米种子被深埋土下。这一套智能农机是由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杨大芳团队研发。这是洛阳孟津区种粮大户杨元涛下的订单,给刚完成土地流转的180多亩坡地春播玉米,由于错过了农时,这也是杨元涛家第一次春播玉米,他看起来似乎信心不足:
杨元涛:杨工,我去黑龙江看人家那个玉米都可以种到7000株了,我想着在我们这里能不能利用宽窄行这个技术,也能把我们这个株距往上再提提,这样也是说能增产么。
杨大芳:行距啥都可以调整的,另外咱们有个智能监控设备,就是通过这个屏幕都能测出来它总数播了多少,漏播了多少,重播了多少。还有就是咱们这个拖拉机也是四轮转向四轮驱动的,也是能够减少田间地头的浪费,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摄影:孔迪、肖浦)
与传统拖拉机的“突突”声不同,这套智能农机内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自动规划路线,即使凹凸不平的坡地,也能“悄悄地”走出“猫步”。
杨大芳:我们这个机器的话,就是通过自主导航来做的,田间作业都是非常规范的,走直线那就肯定没问题,另外呢,咱们这个也是无人驾驶的,就是说田间地头儿也省去了很多工序。
正午时分,180多亩玉米地作业完毕,杨元涛介绍,过去人工播种五六个人一天大概也就是10亩地。
杨元涛:这个对我们老百姓来说,一亩地能提高十块钱收入,我们这个量起来以后还是很可观一笔收入的。
(摄影:孔迪、肖浦)
这次智慧农机“下地干活”,90后杨元涛全程观看,边走边看、还一边掐掐算算。
杨元涛:过去我们连耕带耙大概在每亩100块钱左右,播种得每亩35块钱,自从我们订购了他们这种智能的农机服务以后,成本降到每亩80块钱,我们仅这一项就可以节省11万元了。我们的目标是今年把试验数据积累完以后,在三年之内把耕种面积扩大到1万亩。
(摄影:孔迪、肖浦)
豫西地区多丘陵,地块小且分散,农民自购农机不划算。杨元涛家的农业合作社的2000多亩耕地,基本上都是丘陵坡地,落差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是致富根本。如今,农户订购智慧农机“保姆式服务”,只用一半的钱就能完成耕作,真正实现了向土地要效益。这次春播,杨大芳团队不仅要完成杨元涛家的订单,他还有自己的“实验任务”,通过市场获得更多的实际数据,从而反哺智能农机的迭代研发。
杨大芳:一方面是做好服务,过程中不断地去优化我们的农机产品,需要对机器进行一个调整,然后让它能适应更多的一个地形地貌。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数据来支撑我们的研发,让中国广大农民都用上咱们自己的智能农机。
来源: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
编辑:淼淼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