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韶萌 通讯员 张晶晶
核心提示丨
12日,洛阳王城公园牡丹含苞待放,约10多天之后首批牡丹将连片开放,古都洛阳的春天氛围感将拉满,而幕后,有一群默默“护花工”的辛勤,陈璐璐便是其中之一,31岁的她是河南农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了这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能把我的所学用在工作实践中,用科技守一园芳菲,是非常幸福的事。”
(相关资料图)
美女硕士毕业做“护花工”逐梦田间
修剪、对齐、整形……12日,在洛阳王城公园的花圃大棚里,张璐璐在悉心观察牡丹长势,并对温度、湿度等数据进行记录,花圃内温度逼近35℃,连续穿梭在各个花圃中,张璐璐很快便额头沁汗,“这个美容效果堪比蒸汗蒸。”陈璐璐笑着打趣道。
“根据气温和牡丹长势预计,这一片二十多天后便可以连片盛开,洛阳最美的季节快来了。”陈璐璐告诉记者,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便是他们园林工作者最欣慰的时候,“像是我们照顾一年的娃要‘拉出来溜溜’了,我们既紧张又期待,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最顺眼。”
31岁的陈璐璐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2年前来到洛阳王城公园工作,主要从事园林设计规划和提升、花朵绿植养护及数据科学分析工作。还没有结婚的她,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爱花如子,“这些花,我是看着长大的。”陈璐璐说,游客看到的可能是牡丹的雍容繁盛的一瞬间,而我们却是一年365天,每日以花为伴,一日三看。
干最“美”的活 穿最“废”的鞋
整日以花为伴,在花圃一呆就是一天,陈璐璐全身上下,一双鞋总是灰土蒙尘,经常洗干净三两日后便需更换。陈璐璐常和同事说,我们干得是最“美”的活,穿最“废”的鞋。
距离王城公园有一家大型商场,偶尔午休吃饭,陈璐璐会和同事去打打牙祭。“有一次我们走到门口了,发现鞋子上沾了好多泥,俩人同时停了脚步,说这一看就是刚干完农活。”陈璐璐笑着说。
清晨起床,陈璐璐经常打开的第一个手机app,是天气预报。到了多雨时节,花圃成了泥塘,为了盛花期的牡丹不被雨水打落,陈璐璐和同事们有时会连夜为花草打伞。“和农业相关的行业,总要有人来干,还不能急功近利。”陈璐璐说,因自己性格简单朴素,这份职业教她但行好事,静待花开,是对自己的滋养,更是背后沉甸甸的责任感。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经济作物,兼具特殊经济和文化价值。作为洛阳市牡丹花期最长、景观效果好的牡丹观赏园,王城公园种植了880多个品种15万余株牡丹。“牡丹从育种、种植到开花,过程漫长。”陈璐璐告诉记者,被称为民工也好、工程师也罢,都无法改变她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骄傲,我想为洛阳牡丹,做一点事,留一点印记就好。
田间地头为“实验室”用科技守一园芳菲
硕士毕业的张璐璐来自焦作,毕业那年有很多企业向她投来橄榄枝,她却一心想把所学用在田野上,便来到洛阳做了一名“护花工”。
“家里人都问我是做啥的,我给他们讲得专业了,会云里雾里,我干脆说就是干护花养树的活。”陈璐璐高速记者,关于自己的工作内容,亲朋可没少打听,但听说家里好不容易供出了研究,生,是去田间地头做了花农,亲朋都很惋惜。
“我们的工作内容比较专业,他们有误解我很理解。”陈璐璐介绍说,区别于传统对护花工的认知标签,他们这一代“花农”,是把田间地头当做“实验室”,带着课题去做学术研究和分析,目的是为了牡丹产业的应用与发展提质增效。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诗里形容牡丹,常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来形容,说明了牡丹的花期之短。“而现在我们用科学技术,可以让牡丹花开四季。”陈璐璐说,他们每日的记录分析、看起来琐碎,但对科研攻关至关重要,可以培育更多的牡丹品种,丰富牡丹基因库。
爱农业、懂技术,当养花护林遇上科技范的新农人,陈璐璐觉得在田间地头“大有可为”。牡丹文化节今年已经第四十届了,陈璐璐告诉记者,希望用自己所学、用科学技术守一园芳菲,让洛阳牡丹越走越远。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曹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