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受访者供图
一边聆听用贾湖骨笛、编钟等复仿制文物演奏的《孤勇者》,一边还能AR穿越远古与先人邂逅,网红打卡地河南博物院越来越“潮”。
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的孜孜追求。
文物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活着的历史。只有走进人们的生活,文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在履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创新等主题,马萧林提交了15件提案:建议在全国推动实施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加大对低级别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加快编辑出版甲骨文普及读物,建立宣传推广甲骨文的教学机制;加强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保护,延续城市记忆与历史文脉……
2020年底,国家文物局印发《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办法(试行)》,有效推动了将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2021年末,国家文物局印发《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各地加大省级以下革命文物保护力度”。这份提案被评为“全国政协2021年度好提案”。
5年来,部分提案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并推进实施,这让马萧林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今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的调研重点是红色遗产的活化利用。
全国两会前夕,马萧林再次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进行调研。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一面旗帜。马萧林认为,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遗产既要保护下来,更要活化利用。要创新红色遗产的表达和呈现形式,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精神,让红色遗产成为涵养当代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土壤。
履职五年后再出发,今年马萧林连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侨联界委员,他将聚焦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提出提案,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