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近日,走进河南新乡市获嘉县太山镇丁村北地,汩汩的黄河水流入麦田,村民们挥舞着铁锹,忙着引水、松土,抓紧时间灌溉麦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资料图)
2022年以来,太山镇立足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牢牢把握春季灌溉工作主动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配套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盐碱地上种“希望”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引入黄河水,以水治碱。难以想象,眼前太山镇丁村、董庄村万亩生机盎然的麦田,曾经却是一片盐碱地。
“听老一辈讲过,过去在丁村和董庄一带,由于常年受盐碱地的影响,导致土地撂荒,加上道路和排灌设施落后,农田综合效益并不理想。”“现在村里的麦子全部能‘喝’上黄河水,灌溉时间也由原来的20天缩短到7天。”丁村村民熊树礼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太山镇对5万余亩盐碱地进行排涝治盐,最终实现旱涝保收农田由25%增加到95%,农民收入年增长300余元。
说起这个项目,丁村村民们提起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全村老少爷们儿都上了阵,那时候没有机械,工具就是铁锹和小推车,一人分了500米的挖河任务。”“以前的洼地、荒地经过黄河水的滋润,现在都可以种庄稼了。”“小麦‘喝’上了黄河水,长得就是好。”“没了盐碱地,我们村的人均土地数量也翻了好几番,以前是每人几分地,现在能到两亩多。最让人高兴的还是庄稼的收成。”
自“黄淮海战役”开展以来,该镇丁村、董庄村、大张卜村、程遇村等盐碱农田均通过引灌黄河水,经过多年的浇灌、冲刷、稀释、沉淀、自然分解等过程,极大地改善了土地盐碱度,进一步改良了土壤,实现了村民们在盐碱地里种出粮食,增收增产的愿望。
黄河水浇出“黄金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昔日盐碱地,今朝变粮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自2022年以来,太山镇全面掀起“今冬明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热潮,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碱降、土肥沃”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为全镇实现4.2万亩高标准农田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悉,2023年以来,太山镇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规划设计、现场清表、建设质效和长期管护四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赋能助力。
高标准农田结“硕果”
俗话说:“黄河来水快蓄灌,莫待断水浇不成,河水井水双配套,水到用时有保障。”自太山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以来,该镇一方面抢抓农田建设黄金期,动用挖掘机大型机械300余台次,志愿者3000余人次,重点对渠道进行整修、清淤、疏通,保证黄河引水通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井渠配套”优点,大力发展井渠双灌技术,按照50亩配套一口井为标准,新增机井36眼,配套老井393眼,提高灌区改造的节水效果,全力做好春耕灌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河灌3.9万亩,井灌3万亩。
太山镇党委书记汪文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用实际行动畅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体系,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贡献应有力量。(图片由赵含香、牛子瑜授权使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