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人民网漯河2月24日电(霍亚平)“河南博物院的那支镇院之宝的笛子在哪里发现的?就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墓葬M282展示区,当时这个墓葬区是一个成年男性,在这个成年男性大腿腿骨的内外两侧分别放有一只骨笛,全部都是七孔的,内侧的这只骨笛就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2月22日,在河南省漯河市贾湖遗址,舞阳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武艳芳介绍。
“截至目前,我们发现的骨笛有40余只,两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不等。在贾湖古笛没有发现之前,西方人说中国人五音不全,贾湖古笛的发现,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阶外来说。”武艳芳说,“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国际音标是钢琴的中央C,我们贾湖古笛吹出来的调音孔的音标与今天的国际音标不差丝毫。900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达到了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
据武艳芳介绍,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出土的七音骨笛、碳化稻米、锲刻符号等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到9000年前,被誉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从1983年至今,贾湖遗址历经8次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成功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除了“贾湖骨笛”,贾湖遗址还取得一系列考古发现,如原始栽培稻实物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猪骨和祭祀用狗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东亚最早的家畜;渔网与集中捕捞印证水产业的初期形态……
“贾湖遗址,因为村庄98%的农户都姓贾,旁边又有一条湖,整个村是三面环水的,到今天在北方一个小村庄能够三面环水,那也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地方。”武艳芳说,9000年,这里是一片湿地,在这片湿地上,贾湖先人白天狩猎捕捞,晚上回来品着美酒,听着音乐与天地神灵对话,“这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现代人也非常向往的。”
为传承贾湖文化,贾湖村推动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及贾湖博物馆的建设,这里集文化遗址保护、展示、教育、休闲于一体,游客可以一站式看到贾湖先民建造房屋、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的模拟场景,沉浸式体验9000年前的贾湖先民生活。
“9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吃的菱角、莲藕、鲤鱼,在今天的甲湖湖水当中依然是菱角、莲藕、鲤鱼,我们会把贾湖村作为一个旅游村庄来发展,结合今天的乡村振兴,让农户做一些民宿或者农家乐来承接到这里来的游客,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来招待这些游客呢?依然是湖里边的菱角、莲藕和鲤鱼,让大家感受我们的文化厚重,充分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武艳芳说,“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沉浸式活动再现新石器时代淮河上游鱼米之乡的丰收场景,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贾湖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现已基本完工。馆内贾湖文化主题陈列内容丰富,可通过实物场景、图文展板、互动体验装置、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立体地讲述贾湖故事,届时,游客可体验陶器、骨笛、绿松石的制作工艺,了解稻子的种植和收获过程,感受祭祀的庄严和神圣,解读这片遗迹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让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更多人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武艳芳表示。
据了解,贾湖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进行试开馆,且贾湖遗址第九次发掘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发掘时间为2023年度,发掘面积320平方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