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期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拥有无数文物古迹,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其中之一。
【资料图】
早晨,我们从洛阳出发,驱车南行12.5公里处的伊河两岸,便来到了龙门风景区。但见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碧波荡漾的伊河从中穿流而过,犹如一座壮丽的门阙,故春秋战国时期称之为“伊阙”。据说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之门”吗?便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让皇宫的正门正对着“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称为龙门。
导游李俊峰告诉我,龙门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哩,香山、龙门山夹着伊河,这叫“两山夹一杠,辈辈出皇上”,洛阳曾有105位皇上在此指点江山。
而龙门石窟,正是在龙门山口处,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由于此处山林幽静隐秘、石窟冬暖夏凉,加之伊水两岸的山崖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与脱裂,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集建筑、彩绘、雕凿、书法等诸多艺术之大成的龙门石窟,得以在此“安家落户”。
龙门石窟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493年迁都洛阳时,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等朝代,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约150年,东西两山现存2345个窟龛中,北魏约占30%,以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为代表;唐代约占60%,以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为代表;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凿刻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据统计,石像约100800之尊、佛塔70余座、碑刻3600余品,数量位居我国各大石窟之首。
游龙门石窟那天,由于天气晴好,伊河两岸垂柳枝叶婆娑,宛如碧玉丝绦,微风过处摇曳生姿,让我一扫旅途劳顿,倍感神清气爽。
沿着西山缓缓前行,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这座建于唐代初期的石窟,据说在凿洞时有地下溪流源源不断溢出,因而得名潜溪寺。窟内洞顶为一朵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面额丰满,神情睿智,给我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其中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在一路惊奇、惊叹中缓缓前行,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三洞并列迎接初升的太阳,即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统称宾阳三洞。宾阳中洞为北魏雕凿,宾阳北南两洞由隋唐两朝完成。就是说,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而成的,因而三洞佛像在造型、表情等方面,呈现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如何加以识别?导游李俊峰教给我们一个简单方法,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因而佛雕造像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突出表现为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而唐朝时期人们喜欢以胖为美,因而唐代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以宾阳三洞为例,中洞系北魏雕凿,佛像清廋清秀;北南两洞主要由唐代雕凿,佛像圆圆脸、大耳垂、厚嘴唇、双下巴、颈横纹、胸隆起,将唐代“以肥为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看过宾阳三洞,我又产生一个疑问,如此精致的龙门佛雕无疑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宝贝应该珍藏于家中隐秘之处,为何不将佛雕封存起来,而任凭风吹日晒呢?导游李俊峰解释说,佛雕是造在石炭岩上,如果封闭,阴气难以排解,不利于保护,让其晨沐朝霞之光,晚浴旷野之风,经风雨、见世面,反而能够保存下来。李导此话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最精美是顶上雕刻的莲花藻井。洞内大大小小的佛雕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让我无论如何都数不过来,好在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永隆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两个题记互为补充,印证了洞内佛像多达15000尊,“万佛洞”已属比较谦虚的称谓了。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奉先寺,这算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盛的洞窟了,大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即公元655年,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那天我站在奉先寺前,一仰头便看见了主尊卢舍那大佛,她静静地端坐着,浓密的螺形发髻松松地盘在头顶,轻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其匀称丰腴的躯体上,她眉若新月、双目含情、面露浅笑,给我以高大慈祥、母仪天下之感,尤其是大佛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渗透出灵动与真纯的神韵,以至于我只看了一眼,便于大佛那吉祥而慈爱的目光交汇在了一起,触发了我心灵的震颤与感动。在佛经中,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大地”,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化身。据说这尊大佛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登基造势与歌功颂德,参照自己的面容所造。在我国唐代及武则天的大周朝,仍实行政教合一,打江山还得守江山,如何更好的守?用宗教教化人心无疑是上佳选择,武则天又信佛,于是带头捐出自己脂粉钱2万贯(相当于2012年人民币800万元),引起文武百官积极响应,共同捐钱开凿成这尊高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
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主尊佛,其左侧是大弟子迦叶,立于履莲束腰台上,尽管迦叶像如今十分残破,可我依然从残存的面部中,依稀看到其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神韵;其右侧是弟子阿难,赤足立于束腰台上,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给我以仍未“摆脱少年稚气”的感觉,让我心生怜爱。在这正面三尊佛像的两侧,左有文殊、右有普贤,两尊菩萨盛装艳服、栩栩如生。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两厢,各有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护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样独具匠心,天王雄伟威严,力士凶悍怒目,无不让人望而生畏。让我倍感震惊的是,奉先寺的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这9尊雕像不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而且一体合成,一点都不突兀,让我联想到了皇帝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另据导游李俊峰介绍,这些雕刻精湛、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系佛像与石洞一体开凿,难度系数非常高,是我国古代艺术力、生产力、物质力集成推进的产物。
可是,我在想另一问题,龙门石窟这些传神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当年那些富有才华的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远离宗教与皇权的程式化,在雕刻中融入现实生活的元素,通过对现实“人”的深刻观察,面对光秃的峭壁,运用简陋的锤凿,竟将“人”的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虔诚、宁静等,表现得惟妙惟肖、演义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人们常说,古董或文物,仿佛就是一窑老酒,在特定的环境中贮藏愈久,香醇愈浓,龙门石窟那些罕见的雕刻巨笔,就是历经沧桑的灵秀,它让我国古代文明变得丰富而生动、鲜活而迷人。因为传神,所以传世。
随着人流而行,我们途经药方洞、古阳洞等,跨过了连接东西两山的人行便桥,我忍不住再次回望伊河对岸的奉先寺,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相映成趣,卢舍那大佛鲜活而灵动的艺术气质,让我产生一种“置身空灵、宠辱皆忘”的感觉,心中霍然有如镜台般明澈敞亮。于是,我在心底对自己说,仅此龙门石窟一游,便不虚洛阳此行了。
关联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