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网传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河道发生人员溺水事件。23日,三门峡市应急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各方开展紧急救援,截止23日7时,已救出10名溺水人员,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2人无生命危险,6人身体无恙已回家。(央视网等消息)
三门峡,三门峡水库与山西什么关系?本文向读者简单介绍,同时向此次事故的罹难者表示哀悼。
(相关资料图)
——题记
黄河水带着蒙古草原的粗狂和豪放,利刃般切开黄土高原,偏关老牛湾的幽远,永和乾坤湾的静谧,吉县壶口瀑布的喧嚣,临猗绝壁的深邃,芮城两岸的广阔,平陆河水的清澈,到此,黄河脱离高原的拥抱,像个长大的孩子一路欢歌东流。
著名的三门峡水库就矗立在这个伟大的地理交界处,一面是巍峨绵延的黄土高原,秦晋故地,一面是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千里坦途。而在过去三千年的时间内,三门峡所处则是洛阳、长安之间重要的交通节点,函谷关当道而立,只有一条古官道迤逦而去,车不方轨,马不并辔,崤函地险,襟带两京,更有俗语一丸泥封函谷关,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
周召分陕石柱。中国最早界石
因为河东盐池的存在,中华文明便由此发源,成为中华文化滥觞之地。禹王治水,神斧劈山,将鬼石、神石垫在河床内,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便由此得名。但在历史很长时间内,这里并非以“三门峡”作为行政区域,他有一个更古老得名名称:陕州。三门峡向西远眺,便是高塬平台之上的古都长安。因此,陕州也是陕西省名由来的源头。
周召分陕,甘棠遗爱。朝歌又是一座距离三门峡不远的古老都城,商朝故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武王之后,周公摄政,诱发了著名的三监之乱: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五子蔡叔度和八子子霍叔处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进行武装叛乱。周公曾作一篇诰文,文中发誓将“予不惠若兹多诰,惟用闵于天越民”(大意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到了召公认可。
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平逆战争开始,直到三年后彻底平叛。对于周王室来说,顺利度过瓶颈之危,但也不得不安抚殷商故人的心情,迁都朝歌。此后召公、周公分域而治,周公主外征伐,召公居内理政: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官无失职,甚得民和。巡行乡邑,偶憩棠树下,及公卒,而民人怀思,不忍伐其树,作甘棠之诗。(《民国陕县志·卷十五·名宦·周朝》 1936年版本)
陕地,即为陕县(今三门峡陕州区)。《甘棠》也被收录在《诗经》里: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周王朝分封制并没有因战争和迁都改变,诸侯国间吞并战争此起彼伏。在三门峡周边,有著名的假道伐虢,也有焦国灭亡的传说。西周晚期,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前,《史记》真实记载了三门峡大地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幽王七年,虢人灭焦”。此后随着晋国崛起,三门峡周边的虢国、虞国、霸国、沈国、巩国等国均被晋国所灭。
战争让人厌倦,也让哲人深思。在洒满阳光的清晨,一位须发皆白老人与青牛西去。转过黄河和三门峡宽阔的街巷,在函谷关前被关令尹喜拦住去路。古语云紫气东来。作为智者,老人仙风道骨,超然世外。尹喜求老人解答世间迷茫。老人不得已只好举起刻刀向竹简书写,共写下五千一百六十二言。尹喜将此书整理成册,命名为《道德经》,老人便是著名的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老聃。
道学的发轫让这里充满了文化气息。此后一千五百年,梁武帝时期,达摩祖师中原弘法便圆寂在三门峡熊耳山空相寺。作为禅宗初祖,达摩以“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著名的棒喝说便来源于禅宗。禅宗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传入的继承下发扬光大,在诸多佛学流派中异军突起,自然合泊而成为随缘任运,对后世起到了深远影响。
佛道在三门峡合璧,使这里包容百家,成为著名的根祖圣地。郭、焦、关、陕、兀、曹、卢、辛、上阳、阴、舟姓均起源于此,更是弘农杨氏的发源地。因此这里的寺院、道观有着天然的相像和彼此的模仿。周边不仅有佛教名窟鸿庆寺石窟,还有位于山西芮城的道教永乐宫。
1953年,作为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的三门峡水库开始动工。原址在黄河北岸芮城县永乐镇彩霞村永乐宫恰恰处于库区淹没线下。永乐宫原为纯阳观,是在宋吕祖祠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在盛唐时期,当地已有道观和天尊堂的建置。当时采取了异地搬迁的办法,耗时五年终于完整的保存下来,就是现在的芮城县龙泉村东侧的永乐宫,成为中国古建搬迁的典范。
随着三门峡水库的建成,1957年3月,陕州专员公署、洛阳专署合并各析出部分乡镇,成立地级建制的三门峡市。当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有效减缓了黄河水流。在山西平陆段,黄河水清澈见底,平陆黄河湿地每年冬季大批候鸟迁徙栖息,其中不乏象征高贵的天鹅展现着它们曼妙的身姿。
来源:原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