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是凡:做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 支撑洛阳实现“双碳”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如何做好降碳与减污的协同,支撑洛阳实现“双碳”目标,市政协委 员、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是凡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创新政策措施,优化环境治理,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十三五’ 以来,洛阳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排放的结 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是凡认为,减污降碳工作须立足洛阳实际,一要强化源头防控,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二要突出协同增效,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相互促进;三要优化技术路径,统筹水、气、土、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减排要求,加 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四要加强机制创新,健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牛鹏远)
(资料图片)
市政协委员史家珍:探索石窟寺保护利用“龙门模式” 用好科技手段实现流散文物“数字回归”
作为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如何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更好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流散文物“数字回归”?市政协委员,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史家珍结合龙门石窟保护利用工作给出答案。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创新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龙门模式’。”史家珍介绍,在石窟寺日常维护和病害治理工程中,龙门石窟坚持把科学研究贯穿保护全过程, 注重多学科联合攻关。基于这样的保护理念,去年实施的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保护工程实现了良心工程、社会关注和公众满意的统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产生 了一大批研究课题。
就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流散文物“数字回归”,史家珍表示,龙门石窟探索的“友好合作、多轨并一、数据聚合、成果共享” 流散文物“数字回归”模式,为我国流失海外文物开辟了保护、研究、应用新思路。开展的《帝后礼佛图》离散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和实体复原项目,对陈列在美国的 皇后礼佛图与宾阳中洞浮雕残壁、院藏碎块,以“数据聚合”的方式进行造型还原和环境复原;基于数字化技术支撑实施的万佛洞前室“最美观音像”虚拟复原等项 目,通过线上线下、实景复原等方式,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民。(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牛鹏远)
市政协委员吴海霞: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更好推动洛阳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该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市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吴海霞有自己的思考。
“高校人才培养应结合洛阳产业和经济发展特色,做到有的放矢,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吴海霞认为,高等院校应加强和洛阳重点发展产业和企业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
“高校科学研究,要锚定国家大的发展战略风口,坚持项目拉动,强强合作。”吴海霞建议,可以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组织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创新研究技术攻 坚团队,通过整合人才资源,创建创新平台,突破技术关键,引领产业发展。同时,强化“政产学研用”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强辐射带动作用,加 快科技资源聚集,为洛阳“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牛鹏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