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7时46分左右,郑州郑新黄河大桥突发团雾,导致郑新黄河大桥新乡到郑州路段,发生涉及200多辆车连环相撞的交通事故,目前已造成1人死亡。
根据导航APP的实时路况显示,28日上午11时30分,郑新黄河大桥路段仍然一片红色,堵车距离长达5.9公里。另据当地天气预报,28日郑州为雾霾天,中度污染。
(资料图)
目击者张先生在事故发生时正在对向车道行驶。“我大概不到八点上桥,没走多远,约行驶至黄河中间,就看到对向车道很多车撞一起了。”张先生表示,驾车驶离的途中,后面的车辆还在不停撞击。“当时的雾太大了,能见度特别低,司机应该是刹车不及时,直接都撞上了。”
这又是一起典型的恶劣天气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团雾因“突发性”、“局地性”等特点,被人们称作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团雾内的能见度较低,驾驶人的视距会明显缩短,能观察到的道路范围也会极大缩小。
在山区、高原地带或在高速桥梁路段驾车,如果一头钻进团雾,会出现驾驶人看不清路的情景,给行车带来极大危害。
路遇团雾,如何安全驾驶?
▶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一旦遇到团雾,要降低车速,不要随意并线、急刹车或者急加速。
▶ 弯道超车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在弯道上,驾驶人的视线本身就会被遮挡,看不到前方情况,也无法预判对向是否有来车。如果此时超车,无异于闭着眼睛向前超车,极易因避让不及时而发生相撞事故。
▶ 山区道路上行驶,特别即将经过弯道时,驾驶人应多鸣笛,提醒对向车辆自己的位置。
应对团雾,除了驾驶习惯安全合规,是否有更为有效、更有保障的科技装备,让行车视野能全时在线,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呢?
我们不妨将视线聚焦到天空——人造卫星搭载的航天遥感仪器,让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它们看得更远,可以穿透云雾俯瞰地球,可以探视月球、火星,还可以探索宇宙起源;它们看得更多,能够看到人眼能感知的可见光,以及人眼所无法感知的红外光信息。
这些航天遥感仪器之所以能够全天候地“看到”大气、海洋、陆地、河流和矿产资源等,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对红外线特别敏感的“眼睛”。
安装在航天遥感仪器上的那双“慧眼”,是红外探测器。它是一种光电转换器件,能够把入射的微弱红外光转换为可以测量的电信号的元器件。和我们熟悉的太阳能电池相似的是,它们的任务也是把“光”转变为“电”。区别在于,太阳能电池是将“可见光”转换为“电”,而红外探测器是将红外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将红外摄像头应用于车载,等于在可见光摄像头的二维图像基础上,增加了温度感知这一维度,而万物间细微的热量辐射差异,使红外摄像头可灵敏感知车辆、行人等道路参与者;
同时相比可见光,更长的波段使得红外热成像的大气穿透能力更强,成像不受团雾、沙尘等恶劣环境影响。
国内红外热成像领军企业高德红外,早在2010年即开始深耕车载事业,并于2016年成立全资子公司轩辕智驾,专注于将远红外技术应用于高阶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已与国内自主品牌头部车企达成深度合作,为多款乘用车提供车载红外智驾系统。
在严重雾霭条件下,轩辕智驾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行人与车辆识别距离皆可达到百米之远,并对可能发生的碰撞事故提前进行预警,留给车主充足的反应时间,真正为车主的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中国智能汽车发展方兴未艾,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这场落地大考中,“安全”课题都是不可以出现失分的项目。伴随红外技术作为智能驾驶传感器进入更多主机厂的配置清单,整车智驾感知能力有望实现全时全天候的场景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