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资料图)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最终管节启动预制
标志着最终管节预制主体施工正式启动
工程建设已过去六年
跟随镜头
一起看看“超级工程”深中通道
如何穿云破海、踏浪伶仃
海上卧龙 横跨珠江入海口
深中通道全长约 24公里,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高空俯瞰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宛若一条长龙,横卧珠江入海口。(2021年5月28日摄)
深中通道从2016年12月28日开工,到今天工程建设已近六年。期间记者多次深入建设一线,在海上、在空中、在工地,多视角记录下了深中通道建设工程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工程取得每一项突破背后建设者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是主跨为1666米的悬索桥,主塔高270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摄于2022年7月13日)
从高空俯瞰,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外形酷似中国传统风筝,其承载着深中通道桥、岛、隧转换的主要功能。(摄于2022年9月27日)
2022年9月27日下午,施工人员通将货船运来的建设物资吊运上西人工岛。
11月10日,深中通道海上非通航孔桥最后一片混凝土箱梁完成架设,海上非通航孔桥箱梁架设已完成了277片,完成率达约95%。
海底穿针 建世界最宽隧道
2022年9月27日,建设者们站在已完成对接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里。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6.8公里,其中沉管段长5公里,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双向八车道,为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已顺利安装的深中通道沉管不仅实现了沉管隧道滴水不漏,还创造了连续7节沉管近乎零偏差的世界纪录。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测管中心副主任锁旭宏在深中通道隧道内观察沉管对接情况。(摄于2022年9月27日)
为了保证沉管对接万无一失,锁旭宏潜心钻研海底隧道测量技术,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提高沉管隧道对接精度的“最优解”。他创新提出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测量塔数据实时计算沉管三维动态,为水下沉管安装作业安上精准无误、万无一失的“眼睛”。
锁旭宏登上高塔检查差分天线。(摄于2022年9月27日)
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犹如在海底“穿针绣花”,难度极大。为了解决测控难题,锁旭宏和他的测量团队,经常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测量设备,进行系统的标定、组装及调试,最终研发出覆盖全施工工艺的新型测控系统,帮助顺利实现“毫米级”的沉管对接。
锁旭宏在检测相关设备。(摄于2022年9月27日)
“当今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外海沉管建设能力,我们下一个目标,是研发沉管隧道全智能施工管理系统,让更多的交通超级工程开启一键智能施工的时代。”锁旭宏望着浩瀚的伶仃洋信心满满。
超级工程 一桥飞架湾区未来
2022年7月21日上午,沉管浮运作业船队吊运沉管平稳行驶在珠江入海口,准备进行安装作业。
海底隧道是深中通道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除安装本身外,把重约8万吨的沉管从牛头岛运送到50公里外的深中通道施工海域,并进行精细安装,也是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这是为深中通道量身定制,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等于一体的“一航津安1”。(摄于2022年9月27日)
“一航津安1”一体船长190.4米、宽75米,能提带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重约8万吨的管节,合为一体在海上航行。
建设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时,建设单位用8条拖轮拖着沉管前进作业。但对深中通道而言,要穿越每天4000艘船舶出入的中国最繁忙的航道,面对无法复制的作业深度和封航条件,都需要另寻方案。
一体船“一航津安1”上的舾装队员导运舾装工具。(摄于2022年9月27日)
相比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配备克令吊等设备的一体船,可以在船上实现拆配和装卸,并且实现了自主研发,实现了外海沉管机械化、自动化浮运安装作业,打通了沉管隧道施工的流程,为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高质、高效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深中通道的另一个核心装备,是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2”。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的“一航津平2”,被誉为深水碎石铺设的“3D打印机”。它能将碎石均匀地铺在海底,把隧道的路基铺平,然后再把一节节沉管放在上面。只有海底的路基平,沉管隧道才能顺利铺好。
夕阳下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建设现场。
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通车,届时将彻底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格局,使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真正形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
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共同架起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胡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