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今天的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3600年前郑州是商代前期的国都,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高大的城墙至今还矗立在郑州市中心。唐宋时期,西有神都洛阳,东有东京开封,夹在中间的郑州是什么模样?
12月8日,在中韩·韩中城市考古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站长杨树刚作了《城市考古视野下的唐宋郑州城》的报告。
按照文献记载,郑州唐宋时期也不差。《唐六典》记载“郑州为六‘雄州’之一”,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其为“辅州”“奉宁军节度”,说明唐宋两代均设置有“郑州”这一行政区划,地位相当重要。唐贞观七年“自武牢移郑州治所于管城”,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县。
(相关资料图)
杨树刚认为,唐宋郑州城属于古今重叠型城址,被现代城市占压,考古难度很大。国内比较通行的方法是考察分析现代城市中所遗留的古代城市遗痕,并据此复原被埋在底下的古代城市的平面规划和布局。古今重叠式城市考古的方法,必须建立在文献、考古发现、古地图和现代实测图的多方实证的基础上,力求多重证据,科学缜密地研究,最后求得的是充分反映中国古代城市整体规划的这一特点的古代城市图。
杨树刚介绍说,在唐宋郑州城的考古中,他们主要选择城墙、城门与道路、寺观州学等公共空间、亭驿、城市水系、墓葬、铸造作坊等要素,勾画城市的整体意象。
郑州商城遗址的存在基本确立了郑州城市的中心位置和格局。杨树刚说,唐宋郑州城利用了郑州商城的南半部分,规模要比商代城小。
在城墙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在人民路丹尼斯、城北路、老省博物馆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调查,初步认为唐宋郑州城东、西、南城墙利用了商代城墙,重新修建了北城墙。在城北路发掘点发现了城墙和壕沟,城墙始建于唐代,宋代维修。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老省博物馆发掘中,发现有宋代修补商代城墙北墙的现象,说明直到宋代,在城市的外围还能看到商城这一城市景观。
在城门考古中,2000年在东西大街拓宽工程中,于商城东垣豁口处发掘出城门遗迹。经清理了解,该城门主要由6部分组成,即碑楼、记事碑、城门主体部分、后建城墙护砌部分、城门内路面铺石部分、城门外侧建筑遗存。城门遗址东西全长25米,南北宽13.5米,城门内宽近5米,长16米。依据发掘清理观察推断,该城门始建于元代中早期,始建时为石砌。该城门曾经过两次修复沿用,自元代始建未曾间断,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杨树刚介绍,从衙署、园林、寺观、市场、州学等来看。明代成化《河南总志》载:“郑州治,在本城内即唐管州旧址,五季兵毁。”根据明清地方志记载的衙署位置基本不变,实际位置目前还是郑州市管城区政府所在地。唐宋时期一般地方官署的布局至少包括正衙、官舍及园林三部分,在味精厂发掘点发现有唐宋时期淤积层和建筑废弃堆积。
郑州开元寺曾经是八景之一。嘉靖《郑州志》曾载“开元寺在州治之东,唐玄宗开元年创建,国朝永乐十八年,僧明福重建。”开元寺20世纪40年代尚存,后毁于炮火。20世纪80年代对开元寺塔地宫进行了发掘清理,可以确定开元寺旧址在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考古发掘出土的石棺盖上有“大宋开宝九年”的刻字。北宋景德四年,宋真宗途经郑州,曾到开元寺看塔,史载宋真宗及随从“观新塔”。由此可见,郑州开元寺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杨树刚说,城市水系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与郑州有关的水系有通济渠、广济渠、汴河等。《宋史》载,建隆二年,“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金水河,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祝龙泉。太祖建隆二年春,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
据介绍,考古工作者今后还将针对唐宋郑州城北墙的始建问题,四门十字街的考古学证据,城内给排水工程,里坊制度的考古学揭示,郑州下辖县的基层管理,城市空间等方面展开研究。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所说:“古今重叠式城市考古不能一次完成,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考古研究机构负责这项工作,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才能逐渐完成。我们常把这种工作方法比喻为‘拼七巧板’。薪火相传,持之以恒,这不是任何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事。”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张体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