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简称“豫”。这一简称的由来是,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古时属“豫州”。
据《尚书·舜典》和《尚书·禹贡》记载,大禹为方便治理,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中央之州为“豫州”。
(资料图)
从字形上看,“豫”很像“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样子。也有学者认为古豫州因产象得名。河南因此被很多人描述为“牵象之地”。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考古研究指出,“豫”字的演化与大象并无直接关系。它更多是通假“予、馀、余”等字。
古籍里“豫”的常用意为“快乐、安适”。豫州则解释为安逸、舒适的乐土,与“大象”含义较远。
不过,虽然豫字与象的直接联系并不密切。但豫州的确曾有过大象栖息。
▲ 黄河流域亚洲象的分布变迁图
与如今只有少量野生亚洲象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带不同。
由于自然气候适宜和古代人类活动较少等原因,亚洲象在中国的足迹曾北起河北阳原盆地, 南达雷州半岛南端。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潮湿,能够满足亚洲象对生存环境的需求。那时古豫州乃至小半个中国都有大象活动的身影。
一些考古发现能够佐证这一观点。
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大多出土于河南省。而这些古文字体系中的“象”字均来自大象的形象。
▲《古文字类编》象字截图
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虢仲墓等,都出土过神态刻划得非常细致的象类器物。如果不是这种动物十分常见,匠人很难达到如此写实。
▲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象
▲ 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另外更为直接的证明是,在殷墟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两个埋有完整象骨架的象坑。
而在文献记载方面,成书于先秦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有“商人服象(服,驯服),为虐于东夷。”的描述。
——“殷商遗民骑乘大象,进攻东部。”殷商遗民当时主要的居住地正是豫州。
商末周初,随着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环境的改变及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亚洲象南迁,其栖息地不断缩小,逐渐远离大部分人的视野。
而在由象衍生出的祥瑞寓意,却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早在西汉时期,班固就在《白虎通义·礼乐》里写到:“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已太平也”。
象为“祥”瑞之兆,是传统文化中吉祥的代表。后世常以“大象与花瓶”的组合,意指“太平(瓶)有象”。
▲南宋 龙泉窑官釉象纽盖子罐 观复博物馆藏
▲ 清道光 端石太平有象瓶池长方砚 故宫博物院藏
▲ 清乾隆 各种釉彩大瓶上的“太平有象”
另外,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象作为佛教瑞兽之一,其影响力及祥瑞含意也更加兴盛。
▲《大理国梵像卷》 宋 张胜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国人喜象历史久远。人们对象的喜爱不仅因为它们象征吉祥,也因其性格温和。东汉贾侍中曾评价它们——“象虽大,但轻易不伤害别的动物。”
这些可爱的大块头敦实、温和,不紧不慢,步履舒缓,它们值得我们喜爱,更需要我们去保护。
观复博物馆根据馆藏【南宋·龙泉窑官釉象纽盖子罐】,摹古制作了「一贯吉祥储茶罐」。
象(祥)行罐(贯)上,即“一贯吉祥”。
“太平有象,万象更新。”此「一贯吉祥储茶罐」为匠心摹古制作。取馆藏器物一比一打造,尽力接近原器物朴雅宋韵。
关键词: 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