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资料图】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国风·召南·甘棠》
译 文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砍细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毁细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折细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这首《诗经》中的《甘棠》一文,为后世留下了“周召分陕,甘棠遗爱”的历史典故,歌颂了周公、召公辅助周成王,开启成康之治的历史功勋。“陕”则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亦为“陕西”之名由来的源头。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商亡周兴,但仅仅三年后,武王病逝,成王13岁登基,天下初定,幼主临朝,武王担心天下不稳,诸侯叛周,遂由文王第四子周公旦辅政,即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辅成王”。周公当国摄政,虽自认问心无愧,却引起了其众兄弟的不满,因当时有兄终弟及的惯例,文王三子管叔鲜自认更具有摄政资格,认为周公有不臣之心。
纣王之子武庚,察觉到周王室内部的纷争,心生复国之念。当年灭商之后,为安抚商之遗民,武王将朝歌等商之核心区域封给武庚,又在朝歌周围设邶(bèi)、鄘(yōng)、卫三国,并由其王弟管叔鲜、蔡叔度为殷相以为监视。具体布置是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以东设卫国,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由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徙封卫(今河南鹤壁市浚县卫贤镇);朝歌以西与南设鄘国,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由蔡(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徙封鄘(今河南新乡卫辉市倪湾);朝歌以北为邶,文王第八子霍叔处自霍(今山西临汾霍州市)徙封邶(今河南安阳汤阴县邶城遗址)。三人合称“三监”,同时也是对周公辅成王之事最为不满者。
武王病逝不久,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同时又勾联东夷等方国部落,一时之间叛军声势浩大。此时周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当时担任太保的宗室重臣召公姬奭对周公也产生了疑虑,周公作《君奭》一文,举商汤伊尹等贤臣的例子,开诚布公表明自己辅助幼主以安天下的心迹,得到了召公的认可与支持。
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周公起兵东征,并以成王之命,由太师吕尚征讨齐鲁之地的东夷,自己则专心对付武庚等人。这场战事不同于武王伐纣一战定乾坤,反而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诛管叔、杀武庚、流放蔡叔、废庶霍叔,获得胜利。战后将文王第九子康叔,由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改封卫国,并将邶(bèi)、鄘(yōng)两国并入,以朝歌为都。
在这三年平叛战争中,周公主外征伐,召公居内理政。周公、召公商定分而治之,“周召分陕,甘棠遗爱”的典故就此上演,《陕县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民国陕县志·卷十五·名宦·周朝》(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召公(姬)奭(shì),与周同姓姬氏。周武王滅(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在成王时入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官无失职,甚得民和。巡行乡邑,偶憩棠树下,及公卒,而民人怀思,不忍伐其树,作甘棠之诗。历代有专祠,为名宦之首焉。
“陕”则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据《乾隆直隶陕州志》: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曰陕。”而陕州自古便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陕”之名正如其势。
《民国陕县志·卷十九·古迹·陕原》载:《春秋公羊传》云: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后汉书·郡国志》:陕县有陕陌。《博物志》:陕陌二伯所分。《括地志》云:陕原在陕县西南二十五里,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原为界。
按(指按语):即今陕县西南之南原,其地南接常烝山,北抵城西黄河,东橐(tuō)水(三门峡市陕州区青龙涧河)。南北横亙(亘)八十里,而东西狭。所云陕陌,盖取南北为陌(东西为阡)之义。陕县高原此为最大,莘原次之,从原分陕当此也。
分陕之后周、召二公商议,在分陕之地立了一根高3.5米的青石石柱于分界处,意为“立柱为界”,即为今日之“周召分陕石”。据考证,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原立于陕塬(今陕县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当时还在原石柱处立有石碑一通,以示纪念。石碑正面自上而下有阴刻楷书“周召分陕处”五个大字,唐朝时期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铭文今已不存。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确定并记载分陕石柱史实的。民国二十一年三月(1932年3月),将周召分陕石柱从陕州北城墙上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原召公祠)收藏。
《民国陕县志·卷二十一·金石·唐石柱铭》载:唐石柱铭,裴谈(唐中宗御史大夫)撰八分书(隶书的一种),无姓名。《集古录目》(古代金石学著作,北宋欧阳修之子欧阳棐撰)谓周召分陕所立地界,验其字武后所立,今石移民众教育馆内,字剥蚀不可复识。
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分陕石柱移至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文化宫。1981年移石于三门峡博物馆。1988年移到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2005年7月20日,采用封闭式保护。现存于虢国博物馆。今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建有“周召分陕石”景点。
召公主政陕之西边,为周朝王幾核心地带,天子直辖,召公主政甚得民和,日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为民解难,后世建有召公祠,院内植以甘棠树,以为纪念。故陕州又称甘棠旧治。
《民国陕县志·卷十九·古迹·甘棠》载:甘棠在今县政府东,召公祠内。(宋朝)李昕《九域志》云:召伯甘棠树在陕州府治西南隅。宋时府治或在今县治之东也。
《史记·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召公之治西方,甚得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即此也。
周召分陕,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就是“陕西”之名始于此。
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陕城终筑成。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始设陕州,治陕城,下辖5郡,从此成为崤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后1000余年均为历代州治所在。
公元997年,北宋太宗赵光义至道三年,置陕西路。
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三年,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辖区有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5省区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
公元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年,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陕西等处和四川等处两个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区有今陕西省(不含略阳、勉县、宁强县)、甘肃省永靖县以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部。
1369年,明洪武二年三月,明军大将徐达进兵陕西,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地名沿用至今。明代陕甘两省合并,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习惯称陕西行省,包括今陕西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宁夏及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陕西是明帝国的西北边陲,处于防御西、北两个方向外敌入侵的前沿,地方管理体制中带有强烈的军事痕迹。明初在陕西境内广修城池,陕北军屯密布,陕南山区禁流民进入,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
1645年,清军入据陕西全境。康熙初年实行陕甘分治,陕西省的疆域从此固定下来。
1911年10月22日(宣统三年九月一日),陕西新军起义,迅速拿下西安,25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全陕响应,宣告陕西光复。
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1月11日,随着镇坪县的解放,标志陕西全省解放。
1960年,因三峡大坝拦洪,陕州古城地处原高坝深库设计的淹没区,居民全部搬迁,使这里变成一片空地,此处被开辟为风景区,即“陕州风景区”。内有陕州古城、陕州公园、三门峡市博物馆等一系列景点。
1991年1月1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公园内,三门峡市博物馆对外开放,藏有召公祠诗碑、召公遗爱、古甘棠等碑刻。
2001年4月,位于河南省三门峡陕州风景区陕州公园内,原陕州古城北大街的召公祠,扩建为甘棠苑。
关键词: 诗经·国风·召南·甘棠